专访穆欣欣:她让澳门文化“散珠成串”——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港澳新闻
    专访穆欣欣:她让澳门文化“散珠成串”
2009年12月17日 03: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六日电 题:她让澳门文化“散珠成串”

  ——访澳门“文化使者”穆欣欣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记得台北阳明山林语堂先生温雅的故居书屋中,有一幅对联“文似秋水风波静,人如春山蕴藉深。”初见面的穆欣欣,淡定平和,不由得让人想起这两句话,仿佛也在描述她。

  一沙一世界,澳门回归十周年在即,越来越多的人想到这位与回归、与澳门、北京两地有着解不开情缘的女子。她的小家庭被大家看作澳门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缩影。

  “十年前,我想象不出自己十年后的生活。”穆欣欣说。

  一九九二年大学毕业,穆欣欣开始业余时间为澳门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澳门日报》写“美丽街”专栏,每周一篇,至今十余年,笔耕不辍。

  也许是由于她细腻的笔触与独特的视角,或者还有对普通话、粤语、葡语、英语的熟悉,以及新闻局工作的经验,一九九九年,邀请穆欣欣到北京作央视澳门回归直播报道的一个电话,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二OO二年,穆欣欣和因此相识的中央电视台澳门记者站首席记者李风结婚,成就了两地姻缘的一段佳话。

  “当澳门人都在澳门欢庆回归时,我坐在遥远的北京,通过直播屏幕讲述澳门的点滴。”回想起以这样方式参与回归,穆欣欣说,虽然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到澳门的“新移民”,但在那里生活的二十多年,让那时那刻的自己觉得“和澳门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澳门是我生活最长的地方,所有的家人朋友都在澳门,家在哪里,牵挂就在哪里。我对澳门的牵挂是时时刻刻的。”

  此后,二OO四年参加央视澳门回归五周年直播、二OO五年客串直播东亚运动会,为在澳门推广中国戏曲牵线搭桥、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共同完成 “澳门艺术丛书”……穆欣欣成了在内地和澳门文化交流的使者。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这个十年,那便是‘丰盛’。”穆欣欣说,若用一个词概括澳门这十年,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是一点都不夸张。

  “澳门经过十年发展,成为一个很有国际化都市气派的城市。这在别的城市,十年根本不够。”每年往来澳门北京三四趟的穆欣欣说,每次回去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澳门外观的变化,自己像游客,被家人和朋友带着去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澳门发展这么快,跟祖国强大的支持分不开。”

  最明显的例子是,非典后,澳门经济遭到创伤,中央及时推出CEPA,开放自由行。“开放自由行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在澳门市中心马路上不自觉地被人潮推着往前走”,游客的增多带动零售业发展,适合一米八的李风的“断码衫”,那年早早就卖完了。

  回归后,澳门人心理上,对国家的认同感更强了。比如过春节、拜庙、逛老城区……之前大家都觉得这是生活方式而已,如今有了自觉意识,“这是我们的传统”,有了珍爱和保护的感情。

  内地和澳门间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澳门观众挺有福气,单以内地去的为例,都是北京人艺、国家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一流团体带去获奖作品,观众看到表演都是顶级的,欣赏水平的起点很高。”令人欣喜的是,很多身边的京剧盲,如今都能和她内行地讨论一出一出的折子戏了。

  穆欣欣由衷感叹,回归后,澳门人文化消费观念强了,喜爱的艺术门类越来越多,还培养起囊括各个地方剧种的一批戏曲观众。”

  掩映在博彩业的光环下,澳门的文化价值鲜为人知。实际上,澳门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文化特区,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流很多从澳门起步,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西式大学,西式报纸等,都是在澳门诞生,中国最早一批传统典籍包括《四书五经》也是通过澳门传到西方。

  在穆欣欣与内地专家执笔的澳门戏剧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他们研究发现,中国话剧史记载,话剧传入中国,是以一九0七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演话剧《茶花女》为开端。而据澳门圣保禄学院年报记录,圣保禄学生一五九六年就开始演有音乐、伴唱,综合水平的话剧,中文对白,吸引全城老百姓来看。由此可以断定, “澳门是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地方。”

  澳门的文化资源丰厚,只是太散了,为了将散落的文化穿成串儿,二OO四年,穆欣欣参与澳门特区政府牵头、内地专家编写的“澳门艺术丛书”,包括澳门的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建筑。今年,正在完稿推出第二部,包括澳门的戏曲、雕塑、摄影,大概明年年初出版。 

  在即将出版的新书《风动心也动》序言中,穆欣欣说,现在的这份“丰盛”,我视为上天的恩赐。下一个十年,我希望岁月静好,内心从容;我的亲人、朋友健康平安;我们的三口之家去一次葡萄牙……

  仿佛道出了每个澳门人、乃至中国人在这个和平时代对未来最质朴的愿望。(完)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