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救灾官员28日宣布,在此次海啸中死亡的人数已上升至343人。随着救援工作继续展开,印尼舆论也开始对耗资巨大的海啸预警体系未能发挥作用展开讨论。
总统从东盟峰会赶回
28日,在遭受海啸袭击的明打威群岛,经历了连日的恶劣天气后,救援人员继续展开救援。
救灾官员表示,许多地区的海滩和公路上都躺着被海水浸泡过的海啸遇难者遗体。在明打威群岛的四个大岛之一帕盖乌特拉,救援人员戴着口罩,将遇难者遗体装入黑色的裹尸袋。在其他岛屿上,仍然有大片地区被水淹没。
西苏门答腊省灾难管理局28日宣布,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343人,仍有338人失踪。该管理局主任哈蒙斯亚表示,海啸发生4天了,救援人员对找到失踪者已不抱太大希望。“他们相信,许多遇难者的遗体都被卷入了大海。”
印尼总统苏西洛本应在28日到30日出席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峰会系列会议。但由于印尼接连发生海啸和火山喷发,苏西洛已回国亲自指挥救灾。
灾区偏远传递警报难
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印尼投入巨资建设了海啸预警系统。但是明打威群岛的居民说,他们这一次没有听到警报。印尼媒体称,由于缺乏维护,海啸预警系统在此次海啸中并没有发挥恰当的作用。
印尼气象局主任哈里约诺28日证实说,预警系统中部分设备已失窃,“我们的一些仪器被偷了,例如地震仪和太阳能电池等,但每100个仪器中不见的只有两三个。整个预警系统仍然运作良好。”
印尼技术评估和应用局官员查马鲁丁表示,明打威群岛有两个预测海啸的海上浮动探测器遭破坏。“这种设备非常昂贵,每一台要花50亿卢比(约56万美元)。”
此外,联合国灾害专家博纳帕斯表示,警报传递是工作难点,而此次的海啸又正好发生在偏远群岛。
印尼总统府发言人帕沙认为:“也可能是海啸来得速度太快,使预警体系来不及发挥作用。”(马晶)
- 火山喷发
默拉皮火山再度喷发
首次喷发遇难者至少33人,当局警告居民暂时不要回家
印尼火山局28日宣布,当地时间当天下午4点半左右,默拉皮火山再度喷发。
印尼政府的火山专家苏罗诺说:“我们观测到了火山的一次小规模活动,默拉皮火山口再度喷出了炽热的气体和火山灰。”
28日,在火山脚下的危险区,救援人员继续搜寻幸存者和遇难者遗体。据报道,26日的喷发已导致至少33人死亡、17人受伤。
在26日的大规模喷发后,火山学家曾表示默拉皮火山的活动已相对缓和,但有关当局仍然警告居民暂时不要返回。专家担心默拉皮火山可能再度大规模喷发。
受火山喷发影响最严重的几个村庄,为防止村民们冒险回家照顾牲口,当地官员也将牛、羊等村民的家畜疏散至山下。(马晶)
- 连线
印尼灾害中尚无华人伤亡
本报讯 (记者马晶)北京时间28日晚8点,记者电话连线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时获悉,目前尚无中国公民在印尼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中伤亡。
一名中国驻印尼使馆新闻处工作人员表示,自印尼接连发生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后,驻印尼使馆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多方了解中国公民安全情况。
这名工作人员说,据使馆掌握的情况,在地震和海啸发生的地区是较为偏远的岛屿,中国人较少。在受到海啸影响的巴东县有一些中资机构,使馆已经第一时间与这些机构取得了联系,并通知中资机构人员紧急撤离到了安全地带。
此外,使馆也了解到,默拉皮火山喷发后主要是对附近村庄的居民造成了影响,在距离默拉皮火山较近的较大城市日惹市,由于风向的原因,还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使馆在上述印尼自然灾害中都尚未接到有中国公民伤亡的报告。
- 逝者
数千人参加火山脚下葬礼
志愿者为劝山神守护者离开遇难
28日,人们为在默拉皮火山喷发中的遇难者举行了葬礼,数千人出席葬礼。
26遇难者同时下葬
当天,在距离山脚10公里处,装有26名遇难者遗体的棺材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坟墓中,棺材上铺着竹竿,遇难者的亲属们向墓中撒下花瓣,然后填埋泥土。
83岁的马里德加恩生前担任“圣山”默拉皮神灵的守护者,他由于拒绝离开这个岗位而在火山喷发中死去。
人们在28日为他举行了单独的葬礼。许多知名政客、电视明星、歌手和数百名马里德加恩的家人和支持者参加了他的葬礼。
83岁老人不肯离开
许多村民都将马里德加恩视为英雄,他们相信他胜过相信政府和火山学家。过去33年,马里德加恩一直在与“圣山”默拉皮的神灵进行对话,并向火山口投入祭品,希望以此安抚“圣山”的神灵。在历次火山爆发中,马里德加恩都拒绝离开。但是他并未预测到这次火山的爆发。政府官员认为,马里德加恩树立了一个“坏榜样”。
与马里德加恩一起被发现的13名遇难者中包括了一名一直在试图劝说他离开的印尼红十字会志愿者。对于这样的结果,印尼前副总统、目前担任印尼红十字会负责人的优素福·卡拉说:“人们应当听从地区官员的呼吁,默拉皮的喷发不仅威胁着村民的安全,也威胁着那些去救他们的志愿者的安全。”
然而,在马里德加恩去世后,有些村民却渴望另一个人来接替他“圣山”守护者的工作。 (马晶)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