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加坡媒体报道,英语中许多词汇中吸收了其他语言的文化元素,包括拉丁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汉语。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牛津词典收录了1000多个来自汉语的词,其中包括闽南语和粤语。
厦门大学英语系副教授肖晓燕(音译)称:“牛津英语词典中已经吸收了1000多个中文词汇,其中多是直接借用或取其音,比如将‘走狗’直译成‘running dog’,将‘不折腾’译为‘buzheteng’,将‘中国宇航员’译为‘taikonaut’。”
历史上,许多英语单词直接借用了中国的粤语方言,比如一些菜品名的译法:杂碎(chop suey)、炒面(chow mein)、点心(dim sum)等。
英语吸纳中文词汇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是闽南语,比如“台风”(typhoon)和西方快餐中最常见的配料“番茄酱”(ketchup)。此外传统的中华文化也起了影响,“阴阳”(yin yang)、“功夫”(kung fu)、“太极拳”(tai chi)。
19世纪的西方殖民史中也带来了一些词汇,比如“苦力”(coolie)、“磕头”(kowtow)等,这些词都和当时特有的现象有关。中国20世纪中期一些与文化大革命(1966年到1976年)有关的政治词汇也被英文直接借用,比如“赤脚医生”(bare-foot-docto)、“毛语录”(little red book)、“红卫兵”(red guards),“纸老虎”(paper tiger)、“大跃进”(big leap forward)。在那些日子里,这些词让西方人对中国产生负面形象。
然而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又出现一些清晰而响亮的词,比如“中国加油”(Chinese cheer Jiayou!),这种词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无疑是正面的,对中国崛起的证明。
《经济学人》杂志还曾报道过中国男多于女的现象,将未婚男子“光棍”翻译为“guanggun”;《纽约客》描写中国大陆新一代时出现了一个词“愤青”(fenqing);其他诸如《卫报》等媒体还出现了诸如描述腐败“关系”的“guanxi”一词,“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则是出现在2010年。
肖晓燕说:“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我们预计英文词典将会借用更多的中文字词。”(苏珊)
参与互动(0) | 【编辑:曹昆】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