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总在紧张与缓和之间起伏的朝鲜半岛形势,处在战略选择路口的中美关系,都在提醒包括华盛顿在内的相关各方:在东北亚地区战略调整的方向只能是用对话取代对抗,用理解消除猜忌,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更多顾及他方利益和诉求
本刊特约撰稿/陈君
游走在冲突与战争边缘的朝鲜半岛,一直都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块试金石,而美国政府东北亚政策调整的信号灯,也往往选择在这里亮起。
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一方面重提中国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又不断向亚太地区强化军事同盟,调整军事部署,战略意图引起关注。
如今,半岛局势趋缓,美国特使访问东亚……这一切的大背景体现了中美关系的升温与互动。1月3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踏上访美行程;9日,北京第二次迎来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访问美国。
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葛莱仪(Bonnie Glaser)看来,去年“天安号事件”后,直至延坪岛炮击,阴云密布乃至闷雷滚滚的东北亚上空,2011年新年伊始出现放晴迹象,这是朝韩双方各自国内形势和政策变化互动的结果,也隐含着东北亚地区开始的新一轮外交博弈。
用盖茨的话讲,就是美国需要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保持关注,“不过中国没理由成为美国的对手”。
博斯沃思的机会
2011年1月5日晚间,语调一向铿锵有力的朝鲜播音员播发了朝鲜政府、政党和社会团体联合声明,提议无条件尽快举行朝韩当局会谈。政府、政党和社会团体代表朝鲜国内主要力量。这是2008年李明博政府上台以来朝鲜首次发表类似声明,分量不言而喻。
平壤伸出橄榄枝,各国媒体反映难得的一致。实际上,这是朝鲜新年以来第二次“软化立场”。1月1日,朝鲜《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青年前卫》三大报在头版发表联合社论,呼吁南北双方“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努力地创造对话与合作的气氛”。这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1994年金日成主席去世,金正日上台后,朝鲜就形成一个传统,每年元旦发表三大报联合社论,作为朝鲜全年的工作指导方针。
在西方舆论的关注下,朝鲜“和风”继续吹。1月7日韩联社报道,朝鲜军方最近解除了延坪岛炮战后对西海各部队下达的特别警备命令,恢复以前的防卫态势。一天后,是朝鲜第三代领导人金正恩27岁生日,朝鲜上下被喜悦气氛笼罩。
“从实际出发,朝鲜放弃过激行为,要保证安全的底线,采取了以柔克刚的政策。谁抓住了和平,谁就抓住了朝鲜半岛问题的道义制高点。”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系列举动是朝鲜打破僵局的重要策略。
球,很自然地被踢到韩国和美国半场。
青瓦台的反映也有些出人意料。1月5日,就在朝鲜公布联合声明的时候,韩国军队特别邀请记者拍摄了特种部队在刺骨寒风中进行耐力训练的场景;一天后,眼镜蛇直升机编队以“朝鲜坦克”为假想敌,进行军事演练。1月10日,青瓦台拒绝了朝鲜举行双边会谈的正式提议,责其回避天安号问题,“缺乏诚意”。显然,对于平壤的橄榄枝,韩国人并不买账。
尽管如此,韩国总统李明博也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新选项。元旦演讲中,他很意外地谈到要继续“南北对话”,在2011年实现朝鲜半岛和平。此前他也曾表示,对话大门依然敞开,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只能通过六方会谈的外交途径解决,“六方会谈各方应通过卓有成效的协商,使这一问题在明年取得重大进展。” 美联社、路透社争相报道了这一表态,《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网站也把它放在主要位置。
就在朝韩局势变幻莫测之际,美国朝鲜问题特使斯蒂芬.博斯沃思出现在韩国首尔,“我来协调对朝立场,我们相信认真谈判是对朝战略的核心。”
1月4日至7日,他旋风式地访问了韩中日三国,就朝鲜半岛局势和核问题,寻找强硬之外的解决之道。博斯沃思来去匆忙,言行低调。但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美国愿意推动六方会谈重启。
六方会谈名存实亡两年多了。在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时候,美国不谈恢复六方会谈。但这次把会谈特使派来了,耐人寻味。
葛莱仪认为,美国对朝鲜政权的认知,有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美国在东北亚的政策调整,很大程度上受朝鲜问题走向的影响。“美国人一直觉得北京能够对朝鲜施加影响,不能容忍出现天安号事件那样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在指责和施压之外,华盛顿逐渐意识到在东北亚和朝鲜政权对话的重要性,而这一对话无法绕过中国。”
于是,博斯沃思获得“合纵连横”的机会。也有分析人士说的更直白,博斯沃思之行传递了美国的战略信息,“现在朝鲜政权交接问题基本有了眉目,朝鲜国内政局比较稳定。美韩必须现实地和一个稳定的朝鲜政权打交道。如果不选择战争,要想让朝鲜弃核,只有一条路,就是坐下来谈判。而朝鲜也收到了这一战略信息。”
在他们看来,这是美国调整东北亚政策的出发点。
也有观点认为,八进朝鲜的新墨西哥州州长理查德森和“小旋风”博斯沃思的孜孜以求,都表明了美国隐忍已久的意图——在东北亚,尤其是朝鲜半岛问题上争夺战略主导权。至少,要加强在半岛局势上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参与互动(0) | 【编辑:曹昆】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