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外媒解读中国机载武器发展 新战机"武装到牙齿"

2011年02月16日 09:37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中国空军新型战机的亮相频频引发全球媒体热议,“但必须指出的是,飞机只是用来搭载武器的平台,没有精良的武器,再强大的飞机也只是‘无牙的病龙’。”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日前刊登文章称,深谙此理的中国正努力打造种类繁多的机载武器,从改进型空对空导弹,针对多目标的空对地导弹到精确制导炸弹无所不包。

  “空战王者”性能超乎预料

  文章称,在空战武器中,超视距空空导弹是绝对的王者。目前,中国自用及外销的主力产品是闪电-10系列,由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612所)研制,也是该所开发的首款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实际上,这种导弹是与歼-10、歼-11B战斗机配套开发的,早在上世纪末,即歼-10和歼-11B还处于工程阶段时,中国空军就指定612所为它们研制国产超视距空空导弹,以取代性能及供货均不可靠的俄制R-77导弹。

  闪电-10导弹的照片2001年就已出现,不过其具体性能参数多由中国航天技术进出口公司在海外展会上发布。外界经常将闪电-10同美国雷神公司研制的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相提并论,称二者外观酷似,制导方式也大致相同,但闪电-10更长更重,动力性能比AIM-120稍好。该导弹最大射程近70公里,由固态燃料火箭推进。

  闪电-10采用主动雷达制导,飞行途中利用惯性导航,飞行末段则依靠自身携带的雷达锁定目标。去年11月,612所的专家在珠海航展上向《简氏》记者透露,该导弹具备“双模态”寻的功能——既可主动寻的,也可被动寻的。这一消息如属实,意味着闪电-10的性能比早先估计的更先进。目前,闪电-10家族共有两个型号——闪电-10和闪电-10A,后者比前者长10厘米,增重19公斤,据称射程有所提升,但最重要的改进是可靠性提高,且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

  中国的雄心绝不止于闪电-10导弹,去年珠海航展上发布的消息称,中国至少打造了3种新型增程空空导弹,按时间顺序分别是霹雳-12(定型时间为2006至2008年)、霹雳-12C(定型时间为2006至2010年)、霹雳-12D(定型时间为2010年)。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霹雳-21的超远程空空导弹尚在研发中,预计定型时间为2012年。

  发动机拖累近距导弹研发

  与中远程空空导弹相比,中国近程空空导弹的发展速度就显得迟缓。目前,中国战机使用的多是上世纪80年代水平的产品,无法与欧美同类武器媲美。作为补偿,中国至今仍大量进口俄制R-73导弹,该导弹虽然有些陈旧,但仍比中国空军列装的其他国产近程导弹有效。

  根据公开出版物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以色列引进了怪蛇-3导弹,并通过复制发展出国产霹雳-8导弹,后者拥有推力更强、燃烧时间更长的火箭发动机,寻的器也更灵敏。照片显示,歼-10和歼-11B战机进行战斗巡航时都会挂载该导弹。中国还以霹雳-8为基础,发展出升级版的霹雳-9导弹,算是中国最先进的现役近程空空导弹了。

  值得注意的是,《简氏》还报道了中方披露的几种未来近程空空导弹,其中一种代号霹雳-10的红外制导导弹引起欧美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该导弹其实是中国早年参考南非技术研发的霹雳-ASR导弹的后续型号,据称完成期限为2011年。有俄罗斯学者分析,中国近程空空导弹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小型发动机的生产技术,再加上主要研究单位612所精力有限,在开发超视距空空导弹时过分拉长了战线。

  国产无人机将配精确炸弹

  机载武器中,空对地弹药的制造难度是最大的,因为地面干扰因素远比空中复杂得多。据《简氏》报道,近10年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雷达制导炸弹(以前是GPS加惯性制导,现在是雷达与GPS复合制导),性能也不断提升,同时积极进行防区外武器的开发,一些型号已出现在解放军空军的战斗机、轰炸机以及陆航的无人机、武装直升机上。

  中国航空航天科技公司正在研制“飞腾”系列精确制导炸弹,包括500公斤级的飞腾-1以及250公斤级的飞腾-3。如果安装增程装置,飞腾-1和飞腾-3炸弹又可升级为飞腾-2和飞腾-6,射程达90公里,能够打击敌军司令部、工厂、港口、通信中心和地面部队。同一家公司还在开发飞腾-5小直径炸弹,其弹重在55至75公斤之间,使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器,由载机或地面部队进行终端精确制导,主要用于摧毁藏身于人口密集地带的目标。有消息称,解放军计划将该炸弹搭载在国产彩虹-3无人机上。

  此外,中国还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展出了另一款雷石-6小直径制导炸弹,它包括50公斤和100公斤两种型号。(张艳明)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