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直人似乎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何处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日本菅直人政权的所作所为,似乎正在诠释这一判断。
毋庸讳言,进入新世纪之后,日本的社会、政治处于历史的巨变之中。如何应对这种巨变,成为每个政治家都必须经受的考验。小泉以其个人政治魅力与凌厉的政治手段,将自民党内诸多政敌一一打败,从2001年执政至2006年,成为其后历任首相的政治榜样,无论自民党的安倍、麻生,还是民主党的鸠山,都不同程度地试图复制“小泉剧场效应”,迎合求变的民意,鼓吹“改革”,打击政治对手,以推升自身的支持率。菅直人,无疑是这些模仿者中最“身体力行者”。
理性的民意是良药,而非理性的民意则是毒丸。作为政治家,必须审时度势,制定相宜的政策,在坚信自己的政策有利于国家的基础之上,必须耐心地等待政策效果的实现。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能获得民意的理解。特别是当民意非理性的时候,理性的政治家还须特别注意,不要屈服于民意。
然而,菅直人恰恰不能做到这一点,民意如流水,而菅直人所代表的民主党政权,就在这流水之上不断地漂流。平心而论,菅直人目前遭遇的内政外交困境,错不能完全归于其一人,但他是“唯民意论”的集大成者这一点是确定的。从2007年参议院选举到2009年的众议院选举,民主党的政策,特别是内政经济社会政策,许多都是为“迎合民意”而量身定制,比如不顾财政拮据而鼓吹高速公路通行费免费、分发儿童补贴等,在外交上则提出将普天间基地搬出冲绳县等。目前菅直人政权越来越困难,一方面是为民主党当年提出的不切实际的政策“还债”,另一方面却是继续在推行其他的迎合民意却不切实际的政策。
菅直人上台后,在外交上修正了前任鸠山的“日美对等”,修复与美国的关系,似乎使民主党重归“现实主义”路线。但必须要指出的是,菅直人修正外交,实际上也是因应民意的举动,而非其政策理念使然。
去年6月甫上台,看到40%的民意支持提高消费税率,遂鼓吹“消费税率从5%提高至10%”,并推动“第三条道路”发展经济。7月参议院选举惨败后,菅直人又认为是这些主张导致选败,上述政策遂被束之高阁。9月对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处理,菅直人政权也是跟着民意走,不惜牺牲来之不易的中日关系的稳定局面。10月突然提出日本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誓言要推动“第三次开国”,但受到农民与农业团体的反对后,又一次偃旗息鼓。
对俄外交,菅直人、前原诚司等与民意的互动,使本来不算热点的北方四岛问题快速升温。2009年民主党上台后,时任国土交通大臣的前原诚司称北方四岛为俄罗斯“非法占有”,是迄今为止日本官方对此最强硬的表态。2010年11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登岛“视察”后,前原和菅直人竞相“表演”,前者坐飞机“远观”四岛,后者则先表示将“访问”四岛,今年2月7日又称俄总统“访问”北方四岛是“暴行”。所作所为,对解决争议殊无半点效用,纯为获得国内民族主义势力的喝彩。推高事态之后,又难以收场,前原访俄,未能达成任何突破,自然会被民众看穿政治家“外强中干”的本质,支持率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华外交,虽然菅直人一再表示重视中日关系,甚至还成立了“中国问题恳谈会”,但从去年底矛头针对中国的的防卫计划大纲出台到近日向撞船事件中的中国船长要求“赔偿”,仍然还在迎合国内强硬势力的所谓“民意”,难见真正有效的改善措施。
对待小泽“丑闻”,菅直人的手法如出一辙。老百姓受到媒体的鼓动,对小泽持有极为负面的观点。于是菅直人认为,只要将小泽彻底清除出民主党,就能获得民意的拥护。为此,今年1月,菅直人放言希望小泽自行离党,推高与小泽的对立,欲复制2005年前首相小泉开除自民党内反邮政改革势力却获得大多数民意支持的一幕,又害怕真逼小泽离党后小泽支持者同去而导致民主党分裂,最后只得以三级党纪处分中最轻的“停止党员资格”了事。
菅直人内政外交理念的核心,表面是迎合民意,说穿了就是投机。然而,人无信不立,政治家尤其需要信用。菅直人去年9月将新内阁命名为“有言必行内阁”。很显然,他几乎在任何政策上都未能做到“有言必行”。对于民众而言,作为首相,最重要的并不是如何迎合、讨好他们,而是如何让他们有信心,信心来源于明晰的政策理念与实施政策的有效手段。而对于外交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对方觉得你有信用,信用来源于理性的行为与政策的一贯性与整合性。菅直人政权在这两点上,都没能做好。近日支持率跌破20%大关、在外交上连跌跟头也就合情合理了。
去年参议院选举,日本重现“在野党控制参议院、执政党控制众议院”的扭曲国会格局。菅直人从去年底希望与自民党实现“大联合”、向公明党暗送秋波一直到目前与社民党谈判欲“重修旧好”来扩大政权的基础,为了达到联合的目标,菅直人政权不惜将本党的政策变来变去。
从目前情势来看,在重重困难之前,似乎菅直人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何处,因此,他的未来执政之路,或许仍旧会在荆棘丛中苦苦挣扎。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