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日本福岛核电站采取新措施力阻放射性污水入海

2011年04月03日 18: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2011年3月23日发布的照片显示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部建筑物受损情况。  


 

视频:日本东电公司确认 核污染水外泄入海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4月3日电 综合报道,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二号机组的含高浓度辐射物质积水2日确认已通过混凝土墙壁的裂缝渗出反应堆,直接流入太平洋。在使用混凝土堵漏措施失败之后,东京电力公司决定从3日下午开始使用能够吸收水分的特殊材料阻止高辐射污水继续排放进大海。

  混凝土堵漏失败 “高分子聚合物”上阵

  东京电力公司2日发现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的混凝土竖井墙壁存在裂缝,含有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正从这里流入大海。而有关人员在竖井内积水水面测出的辐射量超过每小时1000毫西弗。

  当天下午,东京电力公司力图通过向竖井内注入液态混凝土修补裂缝,从而阻止污水流入大海。但是混凝土始终无法凝固,这项举措没能获得成功。

  为此,东京电力公司决定使用一种用于防止洪水泛滥、具有吸水膨胀性质的新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来阻止污水排放。3日下午,有关人员将开始铺设这种新材料。

  另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1-3号机组中,向反应堆注入淡水的水泵从当地时间3日中午12时左右起已经可以在外部电源供电下工作。

  政府希望在数月内阻止核泄漏

  日本首相助理细野豪志3日表示,将竭尽全力在数月之内阻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从而消除附近居民的不安和担忧。

  在本次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处理中,细野豪志从事政府与东京电力公司之间的协调工作。细野豪志表示,虽然核电站尚未走出危机,但已经显示一些“稳定”的迹象。而下一步,政府将制定时间表,努力阻止放射性物质继续泄漏,污染大气、海水和地面。

  细野豪志说,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问题可能将持续数月时间。

  开始监测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辐射量

  为了掌握放射性物质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地区的扩散情况,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3日开始监测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的大气辐射量。

  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20公里被指定为疏散区域,几乎所有居民都已前往其他地区避难,再加上该区域内遭受辐射的危险系数较高,因而迄今为止有关方面并未对这片地区的大气辐射量进行监测。

  然而,在商讨核电站处理问题的日美磋商中,美方人员指出,“针对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的调查工作不够充分”。鉴于此,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开始监测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的大气辐射量。

  虽然有关方面尚未公布监测结果,但此前的检测数据显示,核电站西北方向的1处测量点曾检测到每小时50微希以上的较高辐射,而北部1处测量点的辐射量却低于每小时1微希,这说明在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各地的辐射量差异显著。

  日本各地辐射量平移或递减

  日本各地方政府连日来监测到的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地区的大气辐射量都呈现出减少或水平推移的倾向。

  据各地3日凌晨0时到上午9时观测到的数据显示,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西北约65公里处的福岛市在3日凌晨5时观测到了每小时2.55微西弗的辐射;郡山市在3日晨7时观测到了每小时2.28微西弗的辐射。虽然这两处地区的大气辐射量都高于地震发生前的水平,但连日来呈现出缓步减少的趋势。

  另外,栃木县宇都宫市、群马县前桥市、神奈川县川崎市、横须贺市、茅崎市、东京都新宿区、埼玉县埼玉市、以及千叶县市原市等地观测到的辐射量也都高于正常水平。

  但连日来的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地区的辐射量都呈现出水平推移或逐步减少的倾向。上述地区的居民即使暴露于辐射中,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重灾区地毯式搜索进入最后一天

  日本自卫队与美军3日继续在遭海啸重创的岩手、宫城、福岛三县沿海地区搜索失踪者。约有1.8万名自卫队员和7千名美军共计约2.5万人参加。搜索行动当天进入最后一天。

  1日开始的此次地毯式搜索的主要范围为3县沿海地区、主要河流河口、大规模淹水地区等。警察、海上保安厅和消防部门也参与了行动。除出动直升机、舰船在空中、水上展开搜索外,自卫队和海上保安厅还派出了潜水员。

  防卫省和海上保安厅表示,1日和2日分别发现并收殓了35具和31具遗体。

  日本警察厅3日宣布,截至当天16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2020人死亡,15512人失踪。

  另外,东京电力公司3日宣布,3月30日在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涡轮机房地下室发现了地震发生后不久就失踪了的2名员工遗体。这是首次发现有东电员工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内死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