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法国“面纱禁令”分裂欧洲 引发各方担忧

2011年04月15日 12:16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告别独裁”、“阿拉伯正在重获新生”……这几天欧洲媒体兴高采烈欢呼西亚北非穆斯林民众“走向自由”,不过在欧洲内部约2000万穆斯林民众“自由却越来越少”。在深陷经济危机的欧洲,近几年反移民和反多元文化的思潮不断兴起,被称为世界最和平的国度瑞士2009年底禁止修建穆斯林做礼拜的宣礼塔,比利时、德国、西班牙等国的一些地区几年前禁止在学校等场所戴“穆斯林头巾或面纱”。4月11日,这一“面纱禁令”作为一项法律正式在法国全国范围内生效,一名戴面纱的穆斯林妇女因此被逮捕。禁令不仅激起动荡中的伊斯兰世界的强烈反应,在法国和欧洲内部也引起分裂。一些政客和媒体辩解称,“这些外来移民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背道而驰”。英国《观察家》周刊却质疑道:“自由、平等、博爱,难道因为戴了面纱和头巾,这些就轮不到她了吗?”

  穆斯林面纱让谁不舒服?

  法国穆斯林“面纱禁令”于11日正式生效,并于当天开出了“第一张违反禁令的罚单”。法新社称,巴黎一名28岁的穆斯林妇女因戴着穆斯林头巾而被当场罚款150欧元,如果她在一个月内不交罚款,并继续拒绝遵守该法令,她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法国是欧洲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禁止戴面纱的法律并付诸实施的国家。法国的“面纱禁令”,主要针对的是女性穆斯林外出时穿戴的“尼卡布”和“布卡”:“尼卡布”包裹头发、面颊、口鼻等部位;“布卡”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垂饰和面纱,以遮挡眼部。此前,比利时议会下院也通过禁止人们戴面纱的法案,但有待参议院批准;西班牙巴塞罗那宣布禁止在市政府和图书馆戴面纱;丹麦政府2008年宣布禁止法官戴头巾或类似的宗教服饰;瑞士曾禁止建造清真寺宣礼塔,瑞士司法部长还公开表示,穆斯林头巾“让她不舒服”。

  对“面纱禁令”的正式实施,法新社说,萨科齐政府相信,这将有助于“法国国民保持相同的价值观,延续国家的世俗化以及博爱理念”。萨科齐也公开表示:“伊斯兰头巾不是一个宗教标志,而是妇女受到压制的标志。我郑重地宣布,伊斯兰头巾在我们的领土不受欢迎。”

  “萨科齐政府的面纱禁令是在向穆斯林社会发出挑战,要求其改变生活方式,但这项禁令会让法国的多元文化走向新时代吗?”多数欧洲媒体认为,法国穆斯林女性都会向法律低头,但这一禁令已挑起该国宗教信仰的一场新冲突。11日,几十名法国穆斯林妇女穿戴面纱或罩袍在巴黎圣母院前举行示威。一个名叫哈利玛的53岁妇女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示威。虽然我自己平时并不戴这种面纱,但是我认为萨科齐政府这么做是不对的,这是恐惧伊斯兰的表现。”法国《权力》周刊网站12日的文章讽刺说,这一法律的生效似乎是媒体的狂欢日,许多媒体派出大队人马守候在可能出现示威的场所,等待第一个被执法的新闻,而警方没让他们失望:几十名全副武装的警察毫无悬念地制服了三四名佩戴伊斯兰头巾的妇女,可是这样兴师动众究竟有多少意义?文章引述一项调查数据称,法国6000万人口中有500多万穆斯林,是欧洲穆斯林比例最多的国家,但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佩戴面纱的穆斯林妇女不超过2000人。

  “自由、平等到此为止吧”

  “就像是在宗教宽容的大海里投下一块石头,它所激起的愤怒正波及开来,从巴黎一直漫延到了整个欧洲大陆,而且波浪越来越大”。英国《独立报》这样担心地说。

  对于这项禁令,欧洲甚至西方舆论分裂成两派。英国《每日电讯报》把这项禁令的公布称为“胜利”。文章称,许多穆斯林移民聚居区与主流社会相割断,这些地方成为极端主义势力的温床。许多穿戴面纱或罩袍的妇女是因为她们受到威胁。加拿大《国家邮报》称,“穆斯林面纱会侵犯到西方社会的每一项价值观。但由于面纱事关妇女、自由和伊斯兰教,这场战斗必须要聪明地进行。法国的本意值得尊敬,但他们的缺乏想像力的做法使其收获争议”。

  戴面纱到底是不是尊重妇女的问题,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东国家,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去年伊朗总统内贾德公开称“对头巾问题不必太认真”就在国内引起争论。美国媒体Star-Ledger12日社论写道:“但是还没有一个国家像法国走得这么远。很多人对法国的这项禁令直摇头,因为它明显违反了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文章称,这很可能只是一种政治借口。法国所宣称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也到此为止吧。

  欧洲许多媒体都质疑萨科齐推出这一法律,真正想法是为赢得下届总统竞选的票数。近来法国极右翼国民阵线势力迅速上升。英国《独立报》称,“法国已迷失在一个被包围而想在2012年重新当选的总统的阴暗算计中。”法国唯一反对这项禁令的议员加里格表示,“法国政府正走向一条阴暗的道路。为了同一种极端行为作战,我们正冒险滑向一个独裁的社会。”

  据欧盟有关统计,欧盟4.55亿人口中,约有2000万穆斯林。这些穆斯林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北非和南亚地区移民来到欧洲,主要从事欧洲白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为欧洲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但是欧洲对这些“客籍工人”一直存在广泛争议。有分析称,目前欧洲面临经济、人口老化和身份认同三重危机:经济危机使欧洲生活水准在下降,公众普遍对未来感到担心;人口老化使欧洲人对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年轻移民亦感到害怕,因为这些年轻移民带来的是一种“异质文化”,并将导致欧洲基督教文明的质变,引发欧洲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德国前央行理事扎拉青曾出版一本名为《德国自取灭亡》的书,引起很大争议。他在书中写道:“那些戴着头巾面纱的女人在德国生一大批孩子,不教孩子学德语,领走失业金。这些女人和放肆的移民小子,正在让德国的富裕生活受到威胁。”

  禁令可能让欧洲社会分裂

  法国这项禁令遭到众多伊斯兰国家的批评。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说,这项法令是一个“错误的主意,不会带来好结果”。约旦穆斯林兄弟会的领导人赛义德说,这项禁令“与法国所声称的人权原则完全矛盾”,“是针对世界各地穆斯林的一场新的十字军东征行为”。

  对于全世界穆斯林来说,无论男女,头巾和罩袍都是传统服饰。埃及伊斯梅利亚苏伊士运河大学历史研究员法蒂玛表示,《古兰经》中有着关于女性在服饰方面的倡议,总体上强调的是通过精致和细密的服饰体现出女性尊严,“而这是具有可选择性的,通常这种选择与每个人对宗教、民族和自我的认知相关。”

  事实上,即使在许多中东国家,女性穆斯林的头巾也在不断出现新的样式,甚至成为时尚。埃及专门出版名为《头巾》的时尚杂志。该杂志称,“尼卡布”和“布卡”等深色头巾和面纱的遮盖面积最大,主要适合传统女性;现在许多青年女性流行用头巾将头发包裹住,在下颌处用一只精巧的别针固定。埃及还有一种名为“西班牙式”的头巾,用色彩亮丽的头巾将梳成发髻的头发包住,这种款式能够突出女性脸部清晰的轮廓,使其显得更加妩媚。

  近年来,一些中东国家也一度想让妇女摘下面纱。2009年,埃及伊斯兰学者坦塔维就曾呼吁女学生不要戴面纱进入开罗艾兹哈尔大学。2010年,叙利亚高教部长也不让女教师和女学生在大学校园内戴面纱。最近中东示威浪潮风起云涌,叙利亚政府4月初宣布废除“不让在校园戴面纱”的禁令。当地媒体普遍认为,这是为了应对国内的反对示威浪潮而对宗教团体所作出的让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主任冯仲平说,“面纱禁令”欧洲主流社会与穆斯林移民矛盾的集中表现。目前,包括法德在内,欧洲各国均未能拿出推进融合的好办法,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称“多元文化融合失败”。正式禁止罩袍,是法国政府板起面孔打出的新牌,其深层含义是“既然来到法国,就按我的规矩走”。但这种形式上的去宗教化,似乎连表面的融合都难以达成。

  《纽约时报》12日称,这一禁令进一步加深了欧洲内部在穆斯林移民问题上业已存在的分裂。这不仅将影响欧洲从金融危机中的复苏,同时也会给北约干预利比亚局势增加了新的冲突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忠会】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