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日本震后行)访前驻华大使:震后重建需要中国

2011年04月21日 1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本书的畅销和此次大地震以及中国对日本的援助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20日在东京向中新社记者摊开一份当天的日文报纸,指着新书广告栏说道。中新社记者 张明新 摄  

  中新社东京4月21日电 题:访前驻华大使:日本震后重建需要中国

  中新社赴日记者组

  “这本书的畅销和此次大地震以及中国对日本的援助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20日在东京笑眯眯地向中新社记者摊开一份当天的日文报纸,指着新书广告栏说道。报纸上,被誉为“在中国最有名的日本评论家”的加藤嘉一新作《中国人真的讨厌日本人吗?》发行量突破五万册、荣登新书榜榜首的消息赫然在目。

  据宫本先生介绍,“3•11”强震海啸及核泄漏危机发生后,中国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给予日本极大地关心、同情和帮助。胡锦涛主席亲往日本驻华大使馆吊唁逝者、温家宝总理多次与菅直人首相通电话,连一些中国偏远地区的民众也在为日本灾区捐钱……这些都深深打动了日本国民。“以前总有日本媒体渲染中国的反日情绪,好像所有的中国人都讨厌日本人。现在,很多日本人都对这一论调产生了怀疑,所以大家都想通过这本书了解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谈到不少日本人在地震海啸中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营救中国研修生的事情,曾在中国工作生活了整整十年的宫本雄二先生深有体会地说,“其实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和中国人接触以后是很容易成为朋友的。”三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时,他恰巧担任日本驻中国全权大使,是日本各界大力援助中国的见证人。“无论是在中国的汶川还是日本的东北,两国民众在自然灾难面前互帮互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的思想和理念是越来越接近了。”

  如今,滔天巨浪虽已退去,却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东北三县。日本的震后重建在能源短缺、人力不足等重重障碍中艰难启动。宫本雄二认为,日本的震后重建以及经济振兴都需要中国积极的参与,同时日本的重建也给两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比如这次暴露出日本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布局过分集中的弊端:一个地方受灾,整个产业链都会崩溃。“生产分散”将是今后的大势所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将一部分工厂转移到中国去呢?”又比如,在大范围重建过程中,日本非常需要大型机械、重型卡车,而这些又正好是中国相关产业的特长。“我们很希望中国的设备和操纵这些设备的人员能来日本帮助我们。”

  他还建议,东北三县农林水产业本来就劳动力短缺,中国研修生在学习的同时弥补了这方面不足。这次罕见大灾中他们部分人回国,情况特殊可以理解。日本方面今后可以放宽劳务派遣的相关限制,为他们长期在日工作生活创造条件。“就这个问题,中日两国政府部门可以好好商量。”

  日本在此次特大灾难中积累的教训和经验完全也应该与中国分享。比如抗震成功,但海啸损失惨重。“日本欢迎中国各界组织代表团来考察,两国科技专家共商合作防灾减灾等大计。特别是双方的友好姊妹城市,可以先行一步展开交流。”他认为,目前日本大部分地区的旅行安全是有保证的,对日本大部分地区生产的食品也应该有信心,因为日本的标准甚至比欧美的一些国家还严格。

  宫本先生一口气提出了许许多多日中合作的可能性。在他的头脑里,日本东北地区的震后重建绝不会是单纯的修复如旧,而将是借机将其打改造成为一个最先进的环保节能、防灾减灾和让生活弱者倍感温暖的新型社会。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成为日本重要的合作伙伴。

  去年10月从日本外务省退休后,宫本雄二先生穿梭于日本各地,以平均每周三场演讲的频率向日本各界介绍他心中的中国和日中关系。他今年推出的力作《今后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一经出版就跻身于畅销书之列,销量已突破一万册大关。

  通过几十年从事日中外交的经验,宫本先生深深地体会到“日中两国之间存在的所谓问题中至少有70%来自于相互理解不足”。所以他始终坚持认为,应该多花些时间来推动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只有夯实了国民间的感情基础,两国关系才能令人放心。”他更寄希望于此次千年一遇的灾难让双方国民悟出人间真谛,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朱沿华 执笔)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