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国际观察:尼日利亚总统选举为何引发骚乱?

2011年04月21日 20:2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尼日利亚《领导者》报21日报道,16日尼举行总统大选以来席卷尼北部的骚乱已至少造成121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尼日利亚总统选举结果18日晚正式公布,现任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以绝对优势获胜。然而,乔纳森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接受选举结果,一些不法分子在北部多个地区组织骚乱活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反对党拒绝认输

  尼日利亚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主席杰加18日晚在首都阿布贾宣布,人民民主党候选人、现任总统乔纳森获得2249.5万余张选票,在全国36个州中的31个州得票率超过25%,符合宪法要求,当选为下一任总统。乔纳森的主要竞争对手、进步变革大会党候选人穆罕默德·布哈里赢得1221.4万余张选票,在16个州的得票率超过25%。

  进步变革大会党当天表示,拒绝承认22个州和联邦首都区的总统选举计票结果,因为选举存在舞弊行为。该党全国主席托尼·莫莫和秘书长布巴·加拉迪马联合致函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要求在这些州重新计票。到目前为止,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没有对该党的请求作出回应。

  其实,早在16日总统选举结束后,随着各州计票结束开始陆续公布结果,乔纳森的领先优势就开始确立。这一消息传到北部后,不少地区爆发骚乱,多座教堂、警察局和房屋被烧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18日,卡诺州和卡杜纳州开始实行24小时宵禁,包奇州和卡齐纳州实行从黄昏到黎明的宵禁。贡贝州自16日以来发生的暴力事件已造成至少17人死亡,近百人受伤。在卡杜纳州,有6个地方警察局和7辆警车被烧毁,5名警察死亡。卡齐纳州监狱受到暴徒冲击,45名罪犯逃脱。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位于包奇州的5处办公室被烧毁。

  骚乱事出有因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骚乱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是民族和宗教因素。尼北部居民多为豪萨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而南部居民主要是约鲁巴族和伊博族,大多信奉基督教。根据尼不成文的政治规则,总统应由南北方人士轮流担任。

  信奉基督教的前总统奥巴桑乔为南方人,执政八年(1999年至2007年)。此后接替他的前总统奥马鲁·亚拉杜瓦信奉伊斯兰教,代表北方,理应执政8年,但他执政3年(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后病故,来自南方基督教地区的时任副总统乔纳森随后继任为总统,并于去年9月决定参选下届总统。

  乔纳森的连任引起了北方民众的不满。选后北方各州发生的严重骚乱就是这一政治平衡被打破的反映。

  其次,尼日利亚南北经济不平衡也是造成骚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尼日利亚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东南部的产油区,而西南部地区是商业和贸易中心,北部地区则长期发展滞后,饱受贫困和高失业率困扰。北方民众担心乔纳森连任后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此次骚乱也是大量北方无业青年不满情绪的释放。

  形势对现总统有利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形势来看,都对现总统乔纳森更为有利。

  在国际上,此次尼总统选举的公正性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因此,抗议者的暴力活动难以得到外界支持。

  尼日利亚2003年和2007年的选举曾因被指人为操纵和舞弊受到诟病。但对今年尼日利亚的总统选举,来自欧盟、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国际组织的观察团几乎是一边倒的肯定,认为这是尼日利亚这个非洲第一人口大国近10年来最公正的一次选举。

  从尼国内情况看,尼日利亚自1999年民选政府执政以来,乔纳森是第三位总统。尼日利亚宪法规定,总统执政不得超过两任。这就使反对派难以找到攻击对手“专制”的借口。

  乔纳森自去年5月接任总统以来,继续贯彻执行前总统亚拉杜瓦针对东南部产油区非法武装的怀柔政策,使当地安全局势大为好转,目前原油日产量已达260万桶,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电力、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因此,他在民众中拥有很高的支持率。

  在此情况下,尼北部爆发的骚乱遭到了政界和宗教界人士的一致谴责。乔纳森19日要求尼各党派和宗教领袖呼吁他们的支持者为了尼日利亚的和平与稳定停止暴力行为。布哈里也对暴力活动表示谴责,称这并非他的支持者所为。

  尼宗教界理事会同日发表声明,要求所有穆斯林和基督徒远离暴力。声明说,意见不同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分歧。

  记者20日了解到的情况是,北部各州秩序正在逐步恢复。在北部城市卡诺,虽然银行仍然关闭,但居民已经可以通过自动提款机取钱,部分市场白天也已对外营业。(记者曹凯 李怀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忠会】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