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梯队 欧亚各有喜忧
在世界航天业第二梯队中,欧洲与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各有优势。
欧洲:强调“独立” 望体现外交软实力
在欧洲,2011年4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航天工业发展目标,重申要自主发展,建立“独立、具有竞争力”的航天工业,鼓励航天与其它工业共享成果和共同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竞争力的提升。
对于这份新出炉的发展目标,欧洲有媒体评论欧盟的心态是“不甘在卫星导航系统上落后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欧盟委员会表示,它将与重要的航天合作伙伴美国和俄罗斯继续保持对话,并与中国和其它航天国家开始相关讨论,以寻求更多合作。有分析称,航天技术将是欧盟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欧盟“外交软实力”的体现。
去年,欧洲多国除发射各自的卫星外,也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其研制的用于扩展“国际空间站”的“宁静”号节点舱-3和“瞭望塔”号观测舱投入应用;2011年2月,欧洲最重无人运载飞船成功发射。3月,欧航局宣布,欧洲同步卫星导航覆盖服务正式进军航空领域,为执行紧急任务的飞机安全着陆提供保障,目前正为欧盟27国免费服务。
然而,分析称,欧盟各国在资金和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难以达成一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也纷纷缩减航天领域财政预算。根据新计划,欧盟将与欧航局和成员国加强协调,推动资源互补,优先支持航天工业的技术研发。
中国:发展迅猛 多项技术将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报道指出,这几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依旧坚挺,而且发展势头迅猛,正努力由航天大国转变为航天强国。
继嫦娥一号卫星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之后,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行者,又踏上了奔月的征程。
据报道,2010年全年,包括“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5颗北斗导航卫星等在内,中国共进行了15次航天发射,全部获得成功。这也是冷战以来首次有国家发射的卫星数量赶上美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毫无疑问,我国已经迈入航天大国行列。”
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透露,2011年,中国的航天活动将更密集,将完成20多次宇航发射任务。在载人航天方面,中国将在下半年发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神州八号”飞船,并在年内完成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试验。另外,中国将继续加紧建造“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准备在2012年前建立由12颗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卫星系统,2020年前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其具备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
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教授李大光介绍说,在航天方面,中国的航天产业在应用端有着五六百亿元的产业规模,截至目前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航天器100多颗,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成功进行了45次运作火箭发射,将自主研制的51颗卫星发射上天,形成了气象、资源探测等多个卫星系列。
据介绍,到“十二五”规划末期,中国的运载火箭、卫星平台、动力与推进技术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巩固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卫星应用、航天电子等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确立一批新兴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显着增强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竞争能力。
“失意”的印度、日本、韩国:都有失败经历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在文中分析称,与中国相比,其它亚洲国家去年的航天活动就不尽如人意了,不仅发射次数很少,还陆续发生严重事故。
日本虽然成功进行了2次重要的航天发射,由欧洲火箭发射的日本BSAT-3B通信卫星也顺利入轨,并回收了“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但日本金星探测器没能按计划进入运行轨道,这对其空间探测计划产生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原本加紧开展的月球着陆器研制进度延迟,技术难度也将降低。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借助美国的力量积极参与载人航天,但是,借助别国航天飞机获取的经验毕竟非常有限。2005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就曾提出目标,争取到2025年拥有自主的载人航天技术。不过,日本要实现自主载人航天恐怕并不容易。分析认为日本自主研制的火箭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日本尚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就目前情况而言,实现这些突破难度很大。
印度作为航天领域的后起之秀,已拥有4种系列的国产运载火箭,运用成熟的“一箭多星”技术将数十颗卫星送入轨道,其中许多是其它国家的商用卫星。印度已经拥有了低温火箭技术,这是实现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有人认为,印度甚至可能在日本之前实现载人航天。
2010年,印度只进行了3次航天发射,失败了2次,这对其航天业是个沉重打击,载人航天计划也将因此推迟。有关分析认为,制造工艺不过硬,是造成印度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宏大的战略目标与航天研发基础也可能存在“脱节”。
韩电视台拍到“罗老”号爆炸并坠毁全过程
继韩国第一枚“罗老”-1火箭2009年发射失败后,该国第二枚“罗老”-1火箭在2010年又发射失败。分析指,这表明韩国航天工业的基础还没打好,整个航天发展战略和管理体系需要调整,真正进入世界“航天俱乐部”的路还很长。
此外,巴西、伊朗等国家的航天科技产业都在崛起,它们也试图在外层空间勾勒各自的蓝图,立志加入“航天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