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太空 需要“和平”竞赛和国际合作
在世界航天格局日趋多元化的同时,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共担风险。俄罗斯广泛开展国际航天合作,与印度合作将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升级为军民两用的导航系统。欧洲太空局提出,要通过地区和国际航天合作,减少航天发展的成本。它与俄合作研制载人航天器,并与俄、中、印共同研发“伽利略”导航系统。一些不具备航天发射能力的国家也通过交流和合作进入了太空时代。
2010年4月9日,“发现号”宇航员进行了升空后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维护国际空间站。
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是由美国主导、耗资600多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吸引了16个国家参与建设。这项工程可谓标志着各国共同探索宇宙划时代的举动。
报道指出,当前的太空是一个未划界的区域,谁能抢先一步,谁就会在这个区域获得更多利益。目前全球有130多个国家从事太空活动,许多国家把空间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也将外层空间视为未来战争的重要战场。
各国竞相发展航天事业既带来了扩大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的机遇,也带来了太空竞争和冲突的风险。包括目前已经出现的太空“圈地运动”、太空军事化现象,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太空战”。
探索利用太空资源将极大地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造福人类。相反,太空军事化是极度危险的。诸如“星球大战”之类的计划势必将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有分析认为,美军正在藉天基武器系统逐步建立可用于实战的常规打击能力,减少对核威慑的依赖。此举或激起其它国家展开“制天权”争夺战,造成“和平利用太空”沦为空洞口号。
2011年4月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说,中国将始终恪守外空条约所确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坚持一切探索和利用外空的活动都应为全人类谋福利。
李保东说,中方愿在探索和利用外空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使空间科技的进步惠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他指出,中方将继续与其它国家一道,推动和平利用外空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太空经济潜力无限
航天科技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牵引作用。根据美国航天局专家的统计,向航天科技领域每投入1美元,就能从经济领域得到8美元的回报。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各国更是希冀通过航天科技和产业,刺激经济复苏。
从美国航天局前局长迈克尔 格里芬2007年首次提出太空经济的概念以来,短短几年内,太空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国航天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全球太空经济连年来保持增长势头,2010年,全球太空经济总规模已达2765.2亿美元。除国防、通信等传统应用外,航天技术在医疗、育种、太空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前景广阔。太空旅游也悄然兴起,国际空间站开始向太空发烧友卖票,甚至一些试验性质的“旅游”也得到了民众的呼应。
比如,美国《宇宙学》杂志2011年1月的报道称,人类最快在20年后就可以展开私人赞助的火星单程之旅,虽然还没有成真,但已有至少400人争相表示,愿意成为首批有去无回的“火星移民”。
英国维珍集团已建成全球首个民用航天机场,计划2012年带游客上太空
2010年10月,英国维珍集团建设的全球首个供民用航天飞机进行太空游的机场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完工,标示着航天旅游商业迈进了一大步。维珍老板理查德•布兰森说,第一次商业航天飞行有望在2012年成为现实。
由此可见,航天业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已从过去仅有少数几国政府重视的领域,转变为全球多国政府,以及社会和民众都关注的热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