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卡恩事件将一个重要的道德议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那些信誓旦旦要支持国际经济发展、帮助贫穷国家的国际机构以及掌管着那些机构的官僚们,到底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以世界发展的名义从工业国家纳税人那里拿走的款项,到底有多少被那些人浮于事的机构内部消耗掉了
文/龚小夏(发自华盛顿)
历史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而出现突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总裁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在纽约的旅馆中因为涉嫌性侵犯女服务员而被捕,也许有可能会成为这样一个转折点。
卡恩被捕时,在政坛上的前途正如日中天。他计划在一个月后法国社会党的初选中宣布角逐明年的总统大选。多个民调都显示,他是社会党中最有希望能够成功地挑战现任总统萨科齐的人。卡恩在众目睽睽之下让纽约的警察铐上手铐押走的那一刻,萨科齐就少了一个最强有力的对手。也正因为如此,才传出了各种各样指控本次事件为“阴谋”的说法。被指为耍阴谋陷害卡恩的,包括萨科齐本人以及不喜欢卡恩推行的政策的美国政府。
有民调显示,“阴谋论”为超过半数的法国人所接受。
无论阴谋与否,卡恩的政治前途算画上了个句号。5月18日,卡恩从IMF辞职。他在法庭上做出了无罪申辩,而他的律师们费了好大功夫才从法官那里为卡思争取到了保释许可。在今后旷日持久的庭审过程中,世人将会不断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卡恩的个人品质以及IMF的运作上,这有可能会带来一连串出乎预料的后果。
矛盾的法国人
卡恩也许可以说是个典型的矛盾的法国人。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法国和法国人中流行的意识形态都充满了矛盾。拿国家政策来说,法国人在国内推动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在国际上口口声声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独立与自由。然而,在欧洲各个前宗主国里面,法国人对前殖民地的控制与剥削又是最严重的。法国人最提倡平等观念,可是这里的婚姻与相关的法律在欧洲各国中对妇女最不公平,这个国家中的政坛名人婚姻出轨甚至包养情妇的做法极少像在美国那样受到公众的普遍谴责。美国人对婚姻的严肃态度,是法国嘲笑的对象。
卡恩自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他所属的法国社会党,即便在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里面,也属于左倾的一翼。1981年,法国社会党书记密特朗成功地进入爱丽舍宫。在往后14年的两届任期中,他逐步将社会党的政治主张变为具体政策,包括大力扩展国有化与社会福利制度,下放政府权力,实行自治管理,法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有保障的福利国家之一。
卡恩的政治生涯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卡恩就加入了法国的共产主义学生联盟。该联盟与法国共产党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后来他又参加了左派激进党的让·皮埃尔·舍维纳芒组建的“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在这个组织里认识了后来成为总理的若斯潘。这些关系,为卡恩后来的晋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密特朗上台的第二年,卡恩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成员。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部的部长,包括重要的工业与外贸部、经济与财政部。在这期间,国有化稳步发展,同时福利制度也在完善。虽然失业率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但失业者的生活有相当的保障,因此许多人也缺乏重新进入就业市场的动力。其副作用就是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推行了计划经济,可企业的效率仍然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说,卡恩尽管信奉社会主义,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他却是相当务实的。他与欧洲的企业界关系不错,在整顿财政上有不少聪明过人的点子。这也给他带来了能干的管理者的名声。
2007年,他被萨科齐总统提名为IMF总裁的候选人,一方面是因为卡恩与金融界和各国央行打交道有经验,另一方面也是萨科齐藉此将一位潜在的对手打发到了大西洋对岸。
卡恩结婚多次,目前的第三任妻子出身于一个著名古董商的家庭,继承了家族的大量财富。这对夫妻在华盛顿、巴黎、摩洛哥拥有豪宅,珠光宝气地出入于欧美的上层社会。卡恩在婚姻之外追逐异性已经有了不少前科。他刚上任才几个月,先是有位法国女记者控告他性侵犯,后来又被证实他与IMF下属中一位有夫之妇婚外恋,被IMF调查了一段时间。
在卡恩被捕之后,人们发现IMF这位总裁在花各国纳税人的钱上也很大手大脚。他在纽约住的宾馆套间要3000美元一晚,他乘坐的法航的头等舱机票也要上万美元。与此同时,卡恩领导下的IMF给各个债务国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贷款条件,要求这些国家的政府勒紧裤腰带并且增加税收。正如他自己在评价西方金融危机的时候说的那样:“最终的结果是,最穷的那些人总是要付出最多。”
无论这次性侵犯事件是否最后能在法律上坐实,卡恩生活中的各种不端行为已经引起了公众普遍的注意,这也牵连到IMF的合法性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
IMF遭到质疑
自1945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成立以来,IMF总裁的职位就由欧洲人来担任。卡恩的任命得到了欧盟、美国、中国的支持。
IMF的职责是通过贷款来帮助187个成员国调节财政、金融与货币政策,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不过该组织提出的政策建议却出现过一些负面结果。比如在阿根廷,IMF提倡的紧缩财政预算的主张,被当地的人认为是导致2001年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原因。这也使得IMF在整个南美洲地区的声誉大幅度下降,以至于如今那里已经没有多少政府的领导人会听从IMF的劝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非洲、中美洲、东欧的一些国家与地区。
当然,在卡恩事件之前,IMF到底有什么样的职能,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觉得自己并没有了解的能力与必要。除了偶尔会爆发几次来自左翼团体的抗议IMF向穷国逼债的示威之外,公众基本上不会注意到IMF的举动。
卡恩被捕引发了IMF的公关危机。许多人开始发问,究竟为什么全世界的纳税人应该花钱去供养这样一个机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森曾经这样批评道:“IMF总是想将钱贷出去,这样才能有继续要钱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个机构,世界经济到底会受到多大影响?
这个问题那些缺乏金融与货币专门知识的普通人也许无法回答,但是卡恩事件却将一个重要的道德议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那些信誓旦旦要支持国际经济发展、帮助贫穷和有困难的国家的国际机构以及掌管着那些机构的官僚们,到底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以世界发展的名义从工业国家纳税人那里拿走的款项,到底有多少被那些人浮于事的机构内部消耗掉了?
卡恩事件还使公众关注到了IMF在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解决债务危机的努力。人们发现,卡恩领导下的IMF在对付危机上并没有什么诀窍,仅仅是在重复已经被证明没有多少效果甚至有相反作用的一些政策,比如政府财政紧缩与固定汇率。这让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进一步怀疑那些被捧为干才的IMF高级官员是否配得上他们手中的权力和他们获得的报酬。
如果公众的质疑滚雪球般地演变成为各国内部的政治压力,那么IMF将来的前景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起码,像3000美元一晚的这种宾馆费用就不会再那么容易地通过财务部门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