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部分民众获悉本·拉登死亡后在华盛顿白宫外庆祝。
奥巴马及其他官员观看刺杀本·拉登的实时视频。
“9·11”事件已经过去10年,但世贸双子塔倒塌卷起的尘烟仍像噩梦一般飘荡在人们心间。一个和平的世界是多么的珍贵!过去的10年,所有真心爱好和平的国家携起手来向恐怖主义宣战。为了和平,不知有多少人付出鲜血甚至生命,在此我们一并祭奠。10年反恐所得所失也需总结,晨报记者采访了四位当时身在"9·11"事件主要受害城市纽约的学者,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思考。
战争与恐惧 不是不安全,而是没了安全感
2001年9月11日上午,政治学者托尼·斯潘考斯(Tony Spanakos)正在位于纽约市郊的蒙特克里尔州立大学讲授比较政治学,突然一名迟到的学生闯进教室告诉大家,一架飞机撞上了纽约世贸中心北楼。当天11时,著名华人学者、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熊玠(James C. Hsiung)收到香港友人的传真,询问美国遭受的系列袭击究竟是谁干的。两小时后,熊玠在发给香港友人的传真中判定,罪魁祸首是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又过了3个小时,美国白宫宣布摧毁纽约世贸中心的凶手是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熊玠立即又给香港的友人发了一个传真,佯装生气地质问他们,为什么将发给他们的传真泄露给了美国政府?
其实,熊玠能够作出正确判断,无非是依赖平日积累的常识与普通的逻辑推理。但在“9·11”事件之前,没有多少普通人了解本·拉登以及他的“基地组织”,尽管它规模庞大。按照托尼的说法,“9·11”事件只是让已经客观存在的事情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也让绝大多数美国人更加意识到美国以及世界各地穆斯林的存在。自“9·11”事件发生后,绝大多数人感到恐怖袭击发生的可能性高于过去。但事实上,现在的恐怖袭击似乎并没有比过去增加,也就是说,增加的是美国人的不安全感。安全和安全感差别太大了,不是一个概念。纽约大学教授帕特丽夏·根纳罗(Patricia DeGennaro)一语道破不安全感的来源——恐惧产生不安全感。
纽约大学教授邦妮·布伦南(Bonnie C. Brennan)说,“9·11”事件过后的每一天、每一周,恐惧充斥着她的生活,她可以确定所有纽约人以至于所有美国人都是如此。最近美国东部海岸发生了一起罕见的地震,当她感觉到建筑物在抖动时,她的第一想法竟是这又是一起恐怖袭击。这让我们看到,虽然本·拉登已经死了,但大量美国人仍然生活在恐惧之中。
帕特丽夏认定,政治家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将战争状态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而从已经退休的时任总统乔治·布什的新作《抉择时刻》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美国人的强烈复仇观念——伤害美国的人一定要付出代价。
因为恐惧而寻找安全感,为了复仇而不惜一切代价。在“要么站在美国一边,要么站在恐怖分子一边”的警告声中,布什发动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反恐战争。由于美国政府认定本·拉登的幕后支持者就是阿富汗塔利班政权,“9·11”之后不久阿富汗战争便打响。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萨达姆政权暗中支持恐怖组织这一借口。
成本与收益 赔了还是赚了?这是本糊涂账
而今的阿富汗,虽然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3年塔利班政权迅速垮台之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塔利班残余仍然剿而不清。
而在伊拉克,虽然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21亿美元,高于萨达姆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峰值,即1989年的484亿美元(按照现价美元计算,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且也出现了议会中妇女席位的比例由战前的6%至8%跃升到战后的25%以上等一系列进步(世界银行数据),但美军一旦全部撤离,伊拉克可能还将是一个冲突不断的烂摊子。
也许像托尼认为的那样,阿富汗战争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伊拉克战争却是欠考虑的。不管怎样,为了让心中的敌人付出代价,美国已经付出并且还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据美国专门研究政府预算的机构National Priorities Project(NPP)提供的数据,自从“9·11”事件以来,美国的战争成本总计约1.25万亿美元,其中伊拉克战争成本0.81万亿美元,阿富汗战争成本0.44万亿美元。不过,根据该机构的说明,庞大的数字里面包括战后重建等非军事支出。
而美国在提升安检、增加监控等方面付出了较高的成本,其中有些措施可能侵犯了民众的权利。去年《华盛顿邮报》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本土,大约1271个政府机构和1931个私人企业参与反恐、国土安全和情报工作,估计有85.4万人从事绝密的安全调查工作。在华盛顿市区和郊区,已建或正建的33栋建筑物专门用于绝密的情报工作,占地1700万平方英尺,相当于3个五角大楼或22个美国国会大厦。每年发布的情报分析报告达5万份。这一切就是美国政府为了应对类似“9·11”的事件而创造出的一个“绝密世界”,它如此庞大,如此秘密,以至于无人知道到底会耗费多少钱。
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的收益与成本孰大孰小,如果分别从美国的角度和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为了让美国变得更安全”曾是美国政治家的口头禅,但如果不能让美国更安全,以及让美国人感到更安全,那美国政府反复折腾又是为了什么?
对于普通人来说,当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时,人们要么支持战争,要么反战。帕特丽夏算是反战者的一员。她认为战争只能创造更多的不公平和暴力,所以她不认同反恐战争。如果人们的自由受到尊重,有途径接受教育,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冲突。
问题的关键 反思为何遭受袭击才是根本
合作不可避免,而且合作意向随着反恐需要而增加。托尼举例说,俄罗斯和中国过去一直在打击那些接受了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援助的分裂势力。“9·11”事件之前,美国以人权的名义支持那些分裂势力。“9·11”事件之后,美国开始变得同情俄罗斯和中国的处境。
当然,本·拉登之死可以看作是美国乃至全球反恐10年的最重大成果之一,这让很多美国人欢欣鼓舞,但托尼觉得,这对反恐战争影响甚微。反恐战争的时长和强度受“基地组织”如何重组等因素决定。
而熊玠强调,拉登虽死,问题实质并没有解决。美国政府虽然已尽全力猎杀了本·拉登本人,也追杀与摧毁了“基地组织”的若干成员及其分支,但似乎对本·拉登及其组织为何挖空心思地袭击美国,并没有真正开始检讨与解决。既然“9·11”事件发生有其特殊原因,而如果该原因不加更正,仅以为将本·拉登猎杀了就没事了,这无异于掩耳盗铃。10年以后对“9·11”事件的回顾,他认为这是最关键的课题。
而研究少数族群权利的邦妮注意到,“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偏狭心态增加。过去的10年,美国有大量穆斯林遭受到严重的偏见。
令人鼓舞的是,最近她看到了一个微妙的转变。就在几天前,美国一家大的电视台做了一期关于美国穆斯林男孩踢足球的专题报道,这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一课。她真心期望美国政治文化的伤疤无须经过社会剧变就能消除。除非美国能够再次根除偏狭之心,她才会认为美国人已完全从“9·11”事件的伤痛中恢复过来。
晨报记者 颜丙文
■受访对象
熊玠(James C. Hsiung),纽约大学终身教授。
托尼·斯潘考斯(Tony Spanakos),纽约大学教授,蒙特克里尔州立大学副教授。
邦妮·布伦南(Bonnie C. Brennan),纽约大学教授。
帕特丽夏·根纳罗(Patricia DeGennaro),纽约大学教授,西点军校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