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建筑解决灾后“回家难”
日本“3·11”大地震后,在东京与人聊天的话题之一,是地震那天怎么回家的。
地震后,地铁、新干线停运,公交、出租车等路面交通也因堵车陷入停顿,交通手段几近全部瘫痪。一位中国记者在外地采访,路途并不远,但因电车停运而无法回到东京的家中。一位家住川崎市的朋友,徒步回家用了4个多小时。另外一位家住千叶县的朋友,走回家用了7个多小时。一时间,“回家难”成为东京灾后流行语。
有调查显示,东京都与其周边神奈川县、埼玉县和千叶县这4个地区,地震当天回到家中的人约占80%,在公司过夜的约占12%,在公司以外过夜的约占7%。有机构推算,地震发生时上述4个地区有1400万人远离自己的家,其中约1000万人是徒步回家的,另有260万人当天未能回去。当天下午7时路上行人达到高峰,约为300万人。根据日本中央防灾会议估算,如果东京发生里氏7.3级地震,首都周边4个地区将有650万人遭遇“回家难”。
心理学专家分析,地震后,因通信不畅而不知家人安危的人无论如何都要回家。汲取“3·11”大地震发生后“回家难”的教训,东京正在研究“旱路不通走水路”的“第二种交通手段”,作为应对方案。“3·11”大地震后,东京羽田机场因铁路交通瘫痪,约1.6万名旅客滞留机场。羽田机场四面环水,水路疏散旅客作为应急手段被提上日程。7月,在羽田机场新国际航线候机楼附近,耗资2亿日元的船泊码头在修缮后重新开张。这里平时作为游船码头,灾害时可作为人员和物资的转运基地。东京都内河川密布,现有防灾用船泊码头61处,经营小型游船的商家52个,小型游船约有170艘,可搭乘1万多人。小型游船自备发电机,有冷暖空调、厨房和厕所。不仅可以转运陆上滞留人员,缓解“回家难”问题,还可以用作短期避难场所。
针对地震后着急回家的心理,专家建议,地震后如获悉家人平安,应尽量避免在路上行走。一是躲避火灾,二是避免在高层建筑区域内被高空坠物砸伤,最好暂时躲在有防灾能力的建筑内。东京的新建筑都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其中六本木新城在地震发生后的表现颇受好评。
森大厦公司广报室野村秀树告诉本报记者,六本木新城的主楼54层,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地震后,大楼管理人员不是让人们离开这里逃难,而是容纳了更多人来这里避难。地震后最先面临的不便是停电,六本木新城地下有自备发电设备,6台发电机最大发电量为3.866万千瓦时,这是入驻六本木新城的企业、商户等约10万人客流所需电力消费量。自备发电设备有三重保险,平时以城市煤气为燃料,在停气的情况下可靠电力公司供电,供电如果停了,可用煤油发电维持3天。遇到灾害不停电,这是吸引国际企业入驻这里的主要原因。这些跨国企业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有人上班,持续的电源保障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保障供水对于避难灾民也很重要,六本木新城平时储备1500人的饮用水,还在13处设置了灾害用水井,以备急需。
常言说,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平时看似不那么重要的应对灾害社会管理措施,在灾害发生之时,就可以实现防灾减灾效益的最大化。(记者 于 青)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