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 经济学家蒙蒂接掌意大利
贝卢斯科尼辞职后政界迅速推出新总理;蒙蒂在意大利无从政经历;分析称该国债务形势已火烧眉毛
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13日晚任命马里奥·蒙蒂为新总理。从前总理贝卢斯科尼辞职,到蒙蒂受命,间隔两天,如此“高效”在意大利不多见。
意大利须付出非凡努力
蒙蒂是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属于无党派人士,在意大利没有从政经历。蒙蒂需立即组建新政府,推动经济改革,让意大利尽早脱离债务危机。接受任命后,蒙蒂说:出任公职,他心怀“巨大责任感”。“在意大利特别困难的时刻,欧洲乃至全球的波动局势中,(意大利)这个国家需要迎接挑战。”
他说,应该把一个“有尊严和希望”的未来留给下一代。纳波利塔诺说,意大利必须付出“非凡努力”,以度过眼前危机,重塑投资者和欧洲机构的信任。
贝卢斯科尼8日明确辞职意向后,纳波利塔诺随即任命蒙蒂为终身参议员。贝卢斯科尼正式辞职后的第二天,蒙蒂正式成为总理。在意大利,任命新总理通常耗时数天甚至数星期。
如此高的效率在意大利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也足见意大利的债务形势已到了火烧眉毛的态势。意政界领袖希望尽快选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政府领导人,以平息市场担忧情绪,遏止市场动荡,尽快恢复稳定。
蒙蒂将面临“艰难争斗”
受命于危难,蒙蒂的总理生涯一开始就面临坎坷。贝卢斯科尼政府的执政联盟旗下两个政党持主要反对意见。蒙蒂需在数天内确定内阁部长人选,争取议会表决批准。他组阁后拯救意大利经济的措施同样需要获得议会批准。
自由人民党党首阿尔法诺直言,“强烈反对”蒙蒂政府。即将离任的内政部长马罗尼是北方联盟创始人之一,也确认自己所属党派反对组建“专家治国论者政府”,称蒙蒂将面临“艰难争斗”。分析师担心,蒙蒂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并不善于讨价还价,出任总理后将面临巨大阻碍。(新华社专稿)
人物
数天之内 校长变总理
蒙蒂曾从教近20年,被誉为“欧洲最受尊敬的意大利人之一”
和贝卢斯科尼的“张扬、好色”相比,具有经济学家身份的蒙蒂沉稳、冷静。
蒙蒂生于1943年,曾在米兰博科尼大学学习经济,之后到耶鲁大学深造,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托宾。在托宾的指导下,蒙蒂继承了政府有限干预市场的学说,并特别专注于研究反垄断和市场公平等问题。
蒙蒂曾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从1970年开始,他先后在都灵大学、博科尼大学任教近20年。1995年至2004年,在欧洲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蒙蒂进入欧盟,在欧盟委员会负责金融、经济相关工作。2005年,蒙蒂再次回归大学,担任博科尼大学校长,直到被总统任命为终身参议员,并在短短数天后一跃成为总理。
分析人士称,蒙蒂的“欧盟背景”,是其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危机时刻,意大利迫切需要一位能与欧盟良好沟通的总理。而蒙蒂则被誉为“欧盟最了解、及欧洲最受尊敬的意大利人之一”。他也一直是欧洲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
在担任欧盟反垄断专员期间,蒙蒂推动了一系列颇具“进攻性”的裁决,尤其针对美国。这使得他获得了一个“超级马里奥”的昵称。这一系列裁决包括:阻止美国通用电气收购欧洲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对美国戴-克汽车公司处以7200万欧元罚款,对微软实施4.9亿欧元的反垄断处罚等。(张乐)
链接
贝卢斯科尼遭民众扔硬币
13日,与贝卢斯科尼相关的消息仍占据媒体一角。
贝卢斯科尼当天在电视上说,辞职后民众的欢呼让他“悲伤”。他声称自己“出于责任心”辞职,旨在结束意大利所受“蓄意攻击”。这名75岁的媒体大亨说,他辞职是“负责、慷慨”的举动,却招来“口哨声和侮辱”。12日晚,贝卢斯科尼辞职后乘车离开总统府。一些示威者向他乘坐的车辆扔硬币。1993年逃亡的前总理克拉克西辞职时,受到民众同样“礼遇”。
即将离任的内政部长马罗尼说,他12日晚与贝卢斯科尼通话,感觉后者“非常疲惫”。(新华社专稿)
背景
意大利国难当头?
意大利债务规模巨大,欧盟拯救的办法不多,意大利主要须靠自救。
危机1
明年巨债到期
迫在眉睫的是偿还大量即将到期的债务。 意大利2012年将有3500多亿欧元到期债务。尽管一些意大利专家认为国家有底子,偿还问题不大,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表示意大利不是希腊,不存在融资问题,只是暂时缺乏流动性,但是,如意大利出现违约,可能导致大西洋两岸经济同时滑坡,欧元会出大问题。
危机2
经济长期停滞
意大利经济长期停滞。阻碍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工资成本太高、劳动生产率太低、财政开支过大、苛捐杂税过多、官僚机构效率低下、教育水准急剧滑坡等。经济界人士认为,意大利议会通过的财政紧缩措施远不足以推动呆滞的经济。
危机3
高债务成炸弹
在债务方面,高达1.9万亿欧元的公共债务占国家GDP的120%,如此沉重的负担早已成为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引发“经济地震”。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国难当头,各党派都表现得比较克制,纷纷表示有条件支持蒙蒂政府。在欧债危机接近火烧眉毛之时,无人愿做“历史罪人”。然而,各党派政见毕竟不一致。如果蒙蒂的“应急政府”不能保持在议会中获得多数支持,“解甲归田”的结局不可避免。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