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的烈火愈烧愈烈,在一年内撂倒葡萄牙、斯洛伐克、希腊、意大利四国政府领导人后,熊熊烈火开始烧向包括法国、荷兰在内的欧元核心区,这在欧盟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而熊熊烈火背后,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场危机的“罪魁”——欧洲各国政府力推的“高福利”制度。欧债危机真的会是“高福利”模式的终结者吗?
发展社会福利原为善政,让老百姓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变“高福利”为西方政客迎合百姓,赢得竞选的招牌,就扭曲了“高福利”的本意,特别是当欧洲经济发展持续低迷,“高福利”的分配与GDP增长比例失衡,部分国际实业衰落时,政府还要以“高福利”为诱饵收买民心,牺牲国家利益,这不啻为饮鸩止渴般的慢性自杀。
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高福利”政策亦如此。二战结束后的30年,是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辉煌30年。普遍实行的“高福利”政策,曾使中低收入的民众过上了好日子,社会矛盾极大缓和。但到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开始走了下坡路。尽管政府绞尽脑汁提高经济活力,仍难逃脱一蹶不振的命运。与此同时,“高福利、高消费”的模式却仍在延续。
希腊、意大利、法国,这几个欧债危机的“暴风眼”,身后拖着长长的债务账单,但政府交出的经济成绩单让人咋舌。希腊债务约占GDP的113%;意大利约占120%,法国约占85%。而欧元区规定的底线是60%。显然,欧洲国家是在高危运作,但欧元区没有人真正监管。与他们相比,北欧国家的政府显得更清醒。三年前冰岛金融危机的重创,让这些从“摇篮到坟墓”享受高福利的国家,逐步改革了福利制度,在这次欧债危机中幸免遭殃。新华社前驻罗马首席记者袁锦林说,“可惜欧元区其他欧洲国家并没及时清醒地认识到这点。”
过犹不及,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能过火。不加调试的“高福利”模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让欧洲人过不了“苦日子”。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于是,希腊、意大利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紧缩政策。希腊人愤怒地喊道,“政府为什么要牺牲我们的利益?”
面对他们的示威浪潮,尽管国际舆论有点一边倒地强调“高福利惯坏了欧洲”,讨伐希腊、意大利人的懒惰,但“高福利”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却被舆论所忽视了。希腊、意大利民众的愤怒,也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
“在欧洲少数人享受有大部分财富,而大多数老百姓则享受了较少的高福利。欧洲国家的政府借高福利之名,掏空国家财富,养肥了操控国家机器的利益集团。”袁锦林说,垄断企业与小企业员工的收入差距很大,“高福利”政策让人感觉似乎所有人利益均沾,实现均富社会,但获利最大的还是政府官员、财团和大企业的老板们。也就是说,“高福利”制度更深层次的症结是,对“高福利”的分配并不公平。难怪,意大利新总理蒙蒂一上台,在宣布新紧缩措施的同时,强调“社会公平”是政府未来施政的三大重要措施之一。
一面是选票的诱惑和利益集团,一面是国家利益和欧洲未来,在欧债危机汹涌袭来,欧洲国家的领导人该作何选择?“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他们清楚,任何外援都不比欧洲各国政府的决心来的重要。政府的错,还需政府来补正。只有紧缩财政、推动经济、促进公平,切实改变现行的“高福利”政策,欧元区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徐倩)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