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格冲突中为什么俄军“虽胜犹憾”?
2008年8月8日凌晨,也就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格鲁吉亚军队突然进攻南奥塞梯及俄军维和部队,用时不到13小时,攻占了首府茨欣瓦利。当日下午,俄联邦总统做出将格鲁吉亚军队逐出南奥塞梯的决定。经过5天激战,格军被打回原地,损伤不小。可是,强大的俄军也遭受很大损失,除人员伤亡外,还被格鲁吉亚防空兵击落了至少4架战机,其中包括1架图-22M战略轰炸机。
“俄格5日冲突”后,俄军内外纷纷分析战况,俄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认真总结行动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原因,对外公布了8条教训,其中——竟有多达6条与缺少航天支援有关。
例如,开战前,俄军没有使用卫星等侦察手段对格军进行监视,完全没有预料到格军的大规模袭击行动,使得格军在较长时间内掌握着战术主动权。开战后,俄军侦察效率低下,未能及时发现敌人意图,地面部队几乎是盲目地进入战区,并因此立刻遭到了迎头痛击。
同时,俄军防空力量动作迟滞,致使格军战机在战争初期可以肆无忌惮地轰炸俄军部队。俄军的武器装备也“老眼昏花”,许多坦克缺乏卫星通信、导航设备。更令人意外的是俄军通信状况极为不佳,俄罗斯指挥官中的许多人只能用自己的移动电话与司令部保持联络。由于俄军没有使用电子侦察卫星进行侦察,未能精确掌握格军防空系统的位置,格军的C-200防空导弹系统成功发挥作用,击落俄军多架战机,并迫使俄军在后半程作战中不得不谨慎使用战机,空中打击能力大大下降。
综上可知,俄军在作战全程中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航天支援。俄罗斯是世界航天大国,卫星种类齐全,数量不少,质量较好。为什么俄军在作战中竟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盲动”状态,遭受意外损失?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教训值得我们警醒。
观察·镜鉴
多维中的最高一维
航天支援成为
体系作战的“脊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每次局部战争之前或之中,很多军事专家都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做过预测或预言。可是,每次战争的结果都和预言差距甚大。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大都与对航天力量支撑军事信息系统,促进体系作战能力飞跃的认识不足、不深有关。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是系统对抗、体系作战,信息化战场是“陆、海、空、天、电”多维战场。大量信息化装备构成一个信息网络系统,把广阔的战场、众多的力量、复杂的行动结为一个整体进行联合作战,表现出不同凡响的体系作战能力。而在“陆、海、空、天、电”之中,“天”无疑是最高的一“维”;航天力量以其毋庸置疑的高位优势、速度优势和功能优势,正在成为世界军事的最新制高点。
据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了56颗卫星;科索沃战争中使用了78颗卫星;阿富汗战争中使用了94颗卫星;伊拉克战争中,则使用了163颗卫星。这些军民卫星支撑的军事信息系统,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侦察、监视、预警、通信、导航、定位、气象、测地等作战信息和通信服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信息和服务,海湾战争中,“爱国者”才能在几分钟内升空,多次成功拦截“飞毛腿”导弹;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才能坐镇国内的安德森空军基地,遥控阿富汗上空的无人机以及指挥F-15战斗机空袭阿提夫的车队,实施空中“斩首”。航天信息支援下的空中打击,充分显示出“发现即摧毁”的体系作战威力;航天力量及其信息系统,当之无愧地成了体系作战的“脊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