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观察:德班气候大会“传闻”背后的危险倾向

2011年11月30日 13:5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德班气候大会开幕第二天,一则有关加拿大政府决定在大会结束后退出《京都议定书》的“传闻”,在与会各代表团中迅速传播开。

  这则“传闻”由加拿大电视台首先援引政府官员的话报道出来,加政府对此既未承认、也未否认,而是选择避开这一话题,保持沉默。

  当参加德班气候大会的各国代表团正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磋商之时,这一“传闻”的杀伤力可想而知。愤怒者有之,沮丧者有之,但不管各方表现如何,对加拿大的批评态度是一致的。这一幕似曾相识,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上,当时的日本代表团就曾公开否定《京都议定书》,招来多国抨击。

  加拿大和日本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拒绝态度众所周知。它们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是所谓“伞形集团”成员。该集团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这些国家多次表示不接受《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它们立场类似,中期减排目标低,且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条件。

  自美国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后,其他几个“伞形集团”成员相继对这一议定书持消极态度。但一般而言,这些国家都会原则上支持议定书而反对第二承诺期,人们很难预想加拿大会很“干脆”地退出《议定书》。

  对于加拿大此举的动机此间有多种猜测。一种可能是,加拿大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内承担的减排指标是1990年水平的6%,而实际上到2009年其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还高近30%,根本无望达标,于是“破罐破摔”。也有猜测认为,加拿大此时放出“传闻”却又保持缄默,恐怕更多的是将此作为气候谈判中博弈的筹码,一旦谈判结果不如预期,就让“传闻”变成现实。

  无论如何,“传闻”背后的倾向是危险的。它可能在美、日之后,为其他发达国家树立不好的范例,进一步削弱《京都议定书》的效力,进而冲击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规体系和磋商机制。

  对于加拿大本身,这样的姿态是否真正对己有利颇值商榷。所谓“人无信则不立”,对一个国家来说,信用和信誉对其国际地位与形象非常重要。《京都议定书》具有国际法效力,作为这一议定书的缔约方,如果不惜撕约毁诺,虽然可能保护了自身的短期利益,而从长远看既有损人类生存发展大计,又自毁信用。

  但愿“传闻”仅仅是传闻,不要变成现实,对此加拿大宜深思。(记者 陈勇 于大波 李建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戚易斌】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