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9日电 题:美伊难合亦难战 僵局“核心”未变
中新社记者 肖欣
不断升温的美伊紧张局势如连续剧般更新剧情:伊军方声称击落的美RQ-170隐形无人机8日终于在电视画面中“显露真容”;美总统奥巴马同日宣称对伊采取“前所未有的严厉制裁”;继英国驻伊使馆遇袭后,美国开通的网上“虚拟使馆”仅12小时即遭屏蔽;欧盟在刚落幕的世界石油大会上表示进一步禁止从伊朗进口石油……
伊朗局势扑朔迷离,舆论针对西方“对伊朗动武”的猜测和担忧升至近年来高峰。一旦西方对伊动武,中东局势、国际油价势必受到“颠覆性”影响,也令国际原油市场神经紧绷。
中国国际问题和军事问题专家分析认为,美伊态势不可能真正缓和,短期也难越过战争红线。
从媒体报道中可以发现,引发最近一轮伊朗局势升温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11月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称掌握了伊朗正在设计原子弹的“可信”情报,随即引发了美国的新一轮制裁。正如奥巴马8日所说“考虑采取一切措施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美伊僵局的关键仍是伊核僵局。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在其新近发布的《国际安全论坛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伊核问题上,美国仍坚持原有路线,即“同时施加强大压力和进行对话,不轻易简化对伊朗的制裁力度和缩短制裁时间。”这种情况下,伊核僵局很难打破。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著名军事评论家彭光谦少将9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虽然美国近期强力制裁,目前其对伊朗采取的方针仍是从外部施压的边缘政策,试图“从外部将其孤立,从内部将其搞烂”。正是由于伊朗国内尚未像利比亚一样,出现形成气候的反对派,西方国家目前很难在伊朗复制利比亚战争模式。
彭光谦分析认为,伊朗近期宣布击落美无人机等“准备应战”的高调动作,并不意味着其故意挑衅甚至主动出手,“伊朗应战准备越好,打的可能性越小。”《国际安全论坛研究报告》将其解释为,在安全形势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人们更加认为核武器是重要战略筹码,特别是卡扎菲的下场会使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更坚信“核武器是维护政府和领导人身家性命的最根本保障”。
中东局势向来是“国际油价风向标”,舆论担心一旦西方对伊朗加紧制裁甚至动武,可能导致该OPEC第二大产油国的石油无法出口,进而使油价蹿升。
尚难对伊朗动武的西方国家的确也将实质动作集中在对其石油出口的制裁。欧盟在日前落幕的世界石油大会上提出进一步禁止进口伊朗石油,但有分析指出,伊朗石油超过六成出口到亚洲,因而伊朗不会对欧盟的制裁轻易示弱。同时有专家预测,“禁运”不一定能在欧盟内达成统一意见,国际上较为可能参与“禁运”的国家只有美国。而鉴于美伊长期“敌对”,两国在石油贸易上几乎没有往来。(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