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半球天寒地冻之际,位于南半球的南非正值盛夏。从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举行。
在这次马拉松会议上,《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与会代表基本分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双方分歧较大,交锋激烈。
“出力”和“出钱”的问题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西方国家既不愿“出力”也不愿“出钱”的态度,令会议进程曲折。
所谓“出力”是指接受量化减排指标,出钱是指为成立“绿色气候变化基金”提供资金援助,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由于不愿出力,西方国家对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态度消极。议定书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个对发达国家明确量化减排指标的协议,但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将在2012年底结束,如果会议不就第二承诺期达成协议,将意味议定书寿终正寝。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已明确表示,因为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没有接受强制性减排,所以它们不会加入第二承诺期。欧盟表示可以加入第二承诺期,但前提是必须将大部分其他国家都纳入到量化减排行列,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对发达国家的立场表示失望。
1992年地球峰会制定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意味着发达国家不仅有减排的责任,而且需要承担因其历史排放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损害的责任。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政策,采取行动,发达国家也要切实承担责任。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成立“绿色气候基金”也是本次大会的关键议题。按照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2010年《坎昆协议》的要求,发达国家在2013~2020年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过渡,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出资300亿美元作为快速启动资金,而这两笔资金至今没有落实。
3年来快速启动资金到位率很低,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大概是三分之一到一半多。差异很大的原因在于,一些发达国家将原先的“官方开发援助”(ODA)拿来作为快速启动资金,所以很难准确统计。
美国虽然对绿色气候基金没有明确反对,但态度模棱两可,它主张长期资金的“开放性”,即不仅发达国家要出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出资,政府要出资,私人资本也可以进入,甚至可以私人资本为主,这和《哥本哈根协议》的要求严重不符。
根据《哥本哈根协议》,快速启动资金和未来的绿色基金,将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适应性能力建设,发达国家难以从中获得可见的现实利益,又由于近年来深陷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经济不振,故对此普遍不感兴趣。
美国鼓吹发展中国家出资和私人资本进入绿色基金,这种做法既是推卸责任,也不能排除其试图将基金变成一种谋利的金融工具。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伞形集团国家大致附和美国的主张。
美欧分歧加剧
会议上,美国和欧盟的分歧加剧,而且相互攻击。
美国代表带头挑事,横生枝节,为成立绿色基金制造障碍。在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气候谈判总统特使托德斯特恩说,美国对《京都议定书》和绿色气候基金的立场不会改变。
欧盟负责气候变化的委员康妮赫泽高对媒体说,欧盟愿作出“额外的努力”,即便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不愿加入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欧盟仍打算坚持下去,但前提是它们必须接受欧盟的“路线图方案”。
根据欧盟方案,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必须在2015年前达成量化减排协议,2020年协议正式生效。但斯特恩针锋相对地说,美国对“路线图”不感兴趣,他本人认为,“路线图”的提法本身就有问题。
针对美国的态度,赫泽高说,欧盟在控制气候变暖问题上正在发挥“领导人”的角色作用,欧盟和美国渐行渐远,双方的主要不同点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而美国却增加了排放;欧盟认真执行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承诺,而美国却退出了议定书;欧盟希望建立一个“有约束力的法律框架”,而美国不希望这么做。
她警告说,如果其他发达国家再不采取行动,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关于“绿色气候基金”,美国表面上不反对,但一直在寻找各种借口,阻挠基金的成立,而欧盟强烈要求基金应尽快成立,最好不要晚于2012年。
赫泽高建议,不应在基金的运作方式和资金来源问题上纠缠不清,关键的问题是先搭建基金的框架,这样捐赠国才能决定到底出多少钱。
此间观察人士称,在部分西方国家眼里,绿色气候基金就像“鸡肋”。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部长马沙巴内说,“没有一个代表说取消绿色气候基金,也没有一个代表说基金不会在德班启动。”
南非水利与环境部长莫莱瓦承认,会议不太可能就资金落实问题达成协议,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把基金的框架搭建起来,出资问题可以留到下届卡塔尔气候大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