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专家:2011年或成为史上最贵灾年 原因三分在人

2011年12月27日 10:18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地球在呻吟 人类要行动

    ——专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陈向阳

  即将过去的2011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伤痕累累,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破坏力惊人的灾害接踵而至。这些自然灾害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带来什么影响?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陈向阳。

  201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贵灾年”

  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2011年的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请简要介绍一下今年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

  陈向阳:2011年可谓多灾多难的“灾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随之而来的海啸导致日本沿海数座核电站严重受损并产生大量核泄漏。这场灾难对日本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如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民众心理的巨大打击,“3·11”复合性灾难也将成为日本当代历史上的标志性符号。

  紧随其后的是包括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等国在内的“非洲之角”地区,因为严重干旱导致大饥荒,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渴死,惨不忍睹。西方发达国家也天灾频仍,澳大利亚发生大洪水,大西洋“艾琳”飓风令美国东海岸如临大敌。

  年末,东南亚接连遭受极端天气袭击,成为年度“重灾区”。泰国遭遇50年一遇的大洪水,首都曼谷被浸泡数月;菲律宾遭受热带风暴“天鹰”猛击,遇难者超过1000人。

  除了人员伤亡,2011年发生的自然灾害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报告指出,仅今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将近3000亿美元,因此,201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贵灾年”。

  灾害频发,原因七分在天、三分在人

  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2011年重大自然灾害屡屡出现?

  陈向阳:既有大自然“脾气”反复无常的“不可抗力”,也不乏人为因素,可以说是“七分在天、三分在人”。人类社会对预防“纯粹天灾”在很大程度上还无可奈何,但对其中的人为因素却应该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所谓人为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进一步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南北两极与喜马拉雅山脉冰雪消融加快,海平面上升与大洋暖流异常,从而引发极端天气骤增,小岛屿国家面临“灭顶之灾”,沿海地区频遭风暴,内陆地区干旱加剧;二是由于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与局部性密度升高,致使天灾更加容易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特大城市的公共安全变得尤其脆弱。

  记者:与以往相比,最近几年自然灾害发生的密度似乎不断提高,对于这一现象应当怎么应对?

  陈向阳:人类社会理应尽快摒弃掠夺自然、破坏环境、影响后世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向善待自然、爱护环境、低碳节能的集约发展方式,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此同时,要加强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尽量减少天灾造成的损失。

  重大天灾是影响国家与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此类非传统安全挑战可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需要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加以应对,同时强化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的国际协调。首先,重大天灾考验各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尤其是在防灾减灾、抢险救灾、赈灾善后、灾后重建的各个环节,执政当局的危机处置与应急管理面临检验。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就因为对“3·11”救灾不力而被迫“下课”。第二,重大天灾给各国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军队重要的新使命,提升军队这方面的行动能力刻不容缓。第三,重大天灾属于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回顾2011年,中国的表现可圈可点。在自身救灾任务就很重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救灾合作,切实承担起了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在日本“3·11”地震海啸、巴基斯坦与泰国大洪水、东非大饥荒等灾难发生后,中国都迅速伸出援手,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只有世界各国齐心协力,人类才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进展

  记者: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刚刚结束的德班气候大会你有何评价?

  陈向阳:的确,盘点2011年的重大天灾,大多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有关,可是国际社会共同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却进展迟缓。12月11日,南非德班气候大会落下了帷幕。会议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这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由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既坚守原则、又灵活应对的成果。

  纵观德班大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以说是泾渭分明。为了全人类的未来,以“基础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推动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受到了各界的积极评价。可某些发达国家却为了一己私利,推三阻四,百般阻挠。特别是拒不签署《京都议定书》、至今“逍遥法外”的美国,以及在会后随即翻脸、悍然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加拿大,遭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批评。

  德班气候大会的结果不能算完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期限问题仍然待定;尽管绿色气候基金已宣布成立,但其资金来源和管理机制上仍有空白,目前只能算是一个“空壳”。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漫长征程中,德班会议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只是其中一站。只有世界各国齐心协力,人类才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进展。(罗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金志】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