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驻伊美军士兵与家人团聚的兴奋心情也许维持不了多久,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快就得加入谋求生计的求职大军。临近圣诞节和新年,加之美国颓靡的经济形势和紧缩的联邦政府预算,找份工作比打仗更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林煜发自华盛顿 12月12日,距离新年还剩下不到三周的时间,而这也是驻伊美军全部撤离伊拉克的最后时间。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师第四旅的500多名官兵很快就要回到他们的大本营。
当日傍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埃尔帕索的布利斯堡陆军基地外,一轮满月正徐徐升起。几百名驻伊美军的亲人和朋友陆续来到停机坪旁,向着飞机着陆的方向远眺。18时30分,满载驻伊美军士兵的客机缓缓降落至跑道,着陆时瞬间的摩擦喷发出灼热的烟雾,初升的圆月在热空气中扰动着。
顷刻间,欢迎人群爆发出了欢呼和呐喊。“我们想你,爸爸!”、“今晚就是最后的任务”、“爸爸抱我!”种种横幅和海报,在尖叫声中晃动,寒冷的夜色变得温暖起来。
“回家后大家不要想不开”
为了迎接从伊拉克战场上回家的亲人,家属们提前几个小时就赶到了这座位于荒漠中的军事基地。
年轻的母亲阿什利·迪莱尔带着3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坐在一角。“丈夫能平安回来我真的很开心,我等不及想见到他。”阿什利说,“这是我们结婚以来我第一次经历丈夫被部署到伊拉克。虽然这次时间不长,但对我来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带孩子,既要当好妈,又要扮好爸,现在,这种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分开的日子中,这家人就靠网络视频和电话来传递思念。阿什利说,家里的电脑坏了一阵子,她很久没与丈夫视频聊天了,希望他的样子没变得认不出来。
傍晚,在亲人们的期待中,满载驻伊美军的飞机缓缓降落,士兵们列队从机舱鱼贯而出。阿什利的丈夫、陆军士官乔治·拉塞尔背着大包行囊,挎着M4步枪随着队友走下机舱舷梯。前来迎接的军官和战友们同大兵们一一握手,抛出的第一句问候语就是“欢迎回家”。
乔治是一名机械师,在派驻伊拉克期间,平时主要是维修战车,有时还跟着扫雷营去巡逻。他说,“这次驻扎的时间虽然短,但是日子却很难熬。知道很快就要回家,有希望支撑自己。”
乔治抵达基地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和妻儿团聚,而是来到一个大仓库中集合,登记军人身份证,上交所有武器。然后,他被安排和军队的心理医生们交谈。
随后,一位负责后勤的军官站在高处,向士兵们交代回家后的安全事项,“过去的60天是对于大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日子,我们失去了更多的战友,差不多是过去两年半加起来那么多。”他说,“你们每个人在这段时间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离开战场后的牺牲是无意义的。因此,回家后大家不要想不开,更不要做傻事。”
布利斯堡基地的少校迈尔斯·卡金斯说,这些告诫是美军部队归来后的例行程序。尽管大部分人的精神还都健康,但也有一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患上精神疾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而接受治疗。因此“与心理医生交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士兵们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随后,士兵们在等候大厅前整齐列队。卷帘门徐徐拉起,瞬间,激光彩灯闪烁,干冰烟雾从四周喷出,欢快的音乐和热烈的欢呼声瞬间迸发,士兵们踩着音乐的节拍步入场馆。尽管表情严肃,不流露出任何情感,但他们的眼神还是在人群中搜索着日思夜想的熟悉面孔。
“乔治!乔治!”“嗨,阿什利!”欢迎仪式后,乔治与家人终于团聚了。他亲吻着怀抱中的儿子和女儿,阿什利则站在一旁擦拭着眼眶中的泪水。
现场一位长期给部队拍照的士官说,他在这里见过无数次聚散离合,每次都催人泪下,“这些能够平安回家的军人都是幸运儿。然而也有不幸的家庭,他们的亲人永远留在了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