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官员4日对媒体表示,欧盟各国政府已经就禁止进口伊朗石油达成共识,月底前可能作出决定。消息传出,国际油价应声上涨,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当前围绕伊朗核问题的敏感局势。
欧美国家近日从政治、外交、经贸等多层面“挤压”伊朗,制裁措施相继出台。上个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先后通过决议,强化现有对伊制裁,并推动外国银行切断与伊朗金融往来;欧盟也决定将更多伊朗企业和个人列入制裁“黑名单”。伴随形势不断趋紧,美欧不断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推动加强对伊制裁。
制裁的目的,在于通过“卡”住伊朗的经济咽喉,迫其就范,在核问题上“改弦更张”。但其实际效果,实在令人怀疑。
在经济层面,美欧国家对伊在石油、金融等领域的制裁,会对伊朗经济造成打击,但在全球化环境下无法禁绝伊朗的多边经贸活动。伊朗政府多次表示,即使同欧盟停止石油贸易,伊朗也会在周边地区和国际上寻求新的替代市场。
制裁还是一把双刃剑,伤及包括欧盟在内的伊朗的贸易伙伴。据统计,伊朗现在日出口约260万桶原油,对欧盟出口量为日均45万桶。鉴此,希腊、意大利等国一直就在对伊石油禁运问题上表态勉强,因为这会令其本已陷入困境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拖累欧盟应对债务危机的努力。
在政治层面,正如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所说,伊朗永远不会放弃铀浓缩活动。这样的表态显示,开展核活动,是伊朗既定的政治方针,也取得成效,很难因为外部经济制裁而放弃。
鉴于此,对日趋紧张的相关局势,制裁措施如同扬汤止沸,有弊无利。当前形势下,通过政治途径推动对话谈判,还有很大的机会。(记者 夏文辉 吴黎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