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环境论者称科技无法保证安全 应关闭所有核电站

2012年01月11日 11:06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环境论者称科技无法保证安全应关闭所有核电站

  早在二十世纪初叶,有识之士就开始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进行观测和研究,寻找人类文明与保护地球环境之间的合理边界。但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对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如何保持和维护环境等争论一直喋喋不休。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世界范围内普通民众对地球环境变化给现在和将来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的关注大大增强,国际上有关地球环境的讨论不再仅仅是专家学者之间的事,更多的是促使各国政府研究制定本国的碳排放标准、加强环境检测和环境保护,以及积极参与讨论和制定世界范围内的地球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碳排放标准问题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问题。

  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全球人口增加、经济和网络发展、自然资源消耗以及外来物种(如转基因生物等)入侵等对地球环境和生态变化的挑战,业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持环境保护论的人认为,人类活动的扩张以及对地球资源没有保护的过分开采,导致了地球环境恶化,人类无法抗拒自然规律,只应顺应自然界的需要,努力恢复生态平衡,才能为子生后代留下可以生存的良好环境。

  正如艾玛·马里斯在《混乱的花园:在后野生化世界里拯救自然》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处于这样一种位置,即我们不得不采取更多的干预和管理措施来弥补(我们的错误)。其实最简单的办法是回到过去,使一切恢复原样!”马里斯强调用恢复生态学工具,修复地球上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活动家马克·林纳斯在《上帝的物种:拯救人类时代的地球物种》一书中写道,“自然之力已经无法拯救地球,而我们可以,未来正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持技术干预论者认为,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像一艘地球太空船一样,人类可以进行开创性地监控、管理,甚至是重新设计这个系统。

  2011年环境论占据上风

  目前,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及地球上(包括陆地和海洋)每一个角落,不仅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原子弹试验造成的辐射沉积物,而且可以在格陵兰深厚的冰层中找到工业革命时代留下的化学物。伴随着地球人口膨胀带来的对化石类能源消耗和自然资源的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温度不断上升,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被急剧放大。

  发生于2011年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特别是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给环境主义者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现实证据:科技发展无法给人类的生存安全带来可靠保障。他们认为,日本大地震后造成的核泄漏足以证明现在即便是将来,也无法通过科学技术成果确保人类的核安全。震前,科学家认为日本海沟(世界最深海沟之一)两侧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强度是里氏8.4级,但是实际发生的地震强度高达里氏9级,大大高于理论值。由于对地震强度的估计偏低,建设在海边的福岛核电站在设计时,其防海啸堤坝的抵御能力是18.7英尺,因此,尽管它挡住了地震海啸产生的13英尺高的第一波巨浪;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波巨浪高达49英尺,不仅使测潮器失灵,而且切断了核电站的备用电源,导致核反应堆无法冷却发生爆炸,造成巨大的核泄漏。

  宾西法利亚大学环境科学家理查德·艾利说:“由于地震,我们无法确定哪里可以建核电站,但由于地震,为了我们的生存安全,最好把已有的(核电站)也关了。”

  2012年争论将持续,合作是焦点

  著名作家和环境活动家比尔·麦基班在其近期出版的名为《地球》一书中指出,人类不应该为已有的东西而高兴,而应该具有新的价值观和理想。“未来应该属于、也能够属于小而多,而非大而少。”分散化有助于人类的小问题扩散,从而变成大的社会问题。

  无论是环境论者还是技术干涉论者,在有效处理全球环境问题上,大多认为需要各层面政治家拿出现实和勇于负责任的勇气,而不是功利主义。例如,在处理气候变化问题上,涉及全球范围的合作,但令人遗憾的是直至今天,这方面一直难以取得成果,更别说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

  对于我们即将面对的地球的未来,长期从事地球环境研究的知名学者斯图尔特·勃兰特指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正在取得进步,目前我们正已远离暴力、残忍和不公。人类在进化自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面对人类活动加剧和保护地球环境的矛盾,这位既同意技术干预又强调环境保护的代表人物认为,在保护地球环境面前,“过去我们只认为自己是上帝。现在应该改为:我们是上帝,并且不得不为之努力”。 (田学科)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