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日首相改组内阁5大臣离任 野田支持率持续走低

2012年01月14日 04:5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13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小幅改组内阁,冈田克也出任副首相并兼任社会保障与税制一体化改革和行政改革担当大臣,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和外务相玄叶光一郎留任。

  冈田出任副首相

  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当天中午公布新一届内阁名单。5名大臣遭撤换,其余12名阁僚不变,包括“大管家”藤村以及外务相玄叶光一郎、财务相安住淳。

  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执政时任外务相的冈田重新入阁,出任新设副首相一职,兼任社会保障与税制一体化改革担当相和行政改革担当相。

  原行政改革担当相、国会唯一的华裔女议员莲舫卸任。她没有流露沮丧之意:“今后我会作为一名普通议员继续支持(野田内阁)……做好该做的事情。”

  为寻求与控制参议院的在野党合作,野田撤换上月因失言而遭参院问责的防卫相一川保夫、消费者行政担当相兼国家公安委员长山冈贤次。

  野田支持率持续走低

  这是野田去年9月上任以来首次改组内阁。最近两个月,野田内阁民意支持率因消费税率提高方案引发争议等因素持续走低。

  藤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改组内阁旨在强化政府应对税制和社保改革的能力,这一改革是“无法逃避的关键挑战”。野田希望“政策通”冈田帮助他处理朝野协商这项棘手的工作。冈田先前任民主党行政改革调查会会长,而行政改革是税改、尤其是增税的前提。

  日本公共债务相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超过200%,野田政府同时面临大地震和海啸灾后复兴难题。

  胡若愚

  ■ 人物

  副首相冈田克也

  “清廉先生”鲜花巧克力一概不收

  冈田现年58岁,经济产业省公务员出身,曾任民主党党首、干事长和外务大臣。他神情严肃,坚持原则,有些时候不近人情,人送绰号“原教旨主义者”。

  民主党内部派系分明,作为重量级人物,冈田却没有自己的派系,经常婉拒喝酒邀请,有点“独狼”味道。冈田同样以拒绝收受支持者礼物著称,鲜花和巧克力也不行,获称“清廉先生”。

  他的另一个外号是“政策通”。野田之所以安排冈田在朝野协商中充当“司令官”,是因为他与在野党私人关系较好,以争取在野党占据多数的国会参议院同意提高消费税税率。

  胡若愚(新华社专稿)

  防卫大臣田中直纪

  入赘田中家族 政坛平步青云

  田中71岁,3次当选参议员,曾任外务省政务次官、农林水产副大臣。提起他,日本媒体常贴上两个“标签”:田中角荣的女婿、前外务相田中真纪子的丈夫。

  田中是东京本地人,庆应大学毕业,入赘田中家族,继承田中角荣在新潟县的“根据地”,1983年正式步入政坛。

  2008年脱离当时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后,田中一度保持独立议员身份,2009年众议院选举前与妻子一同加入民主党。

  田中曾任参院外交防卫委员会委员长,却非防务政策方面的专家。

  胡若愚(新华社专稿)

  ■ 观察

  野田“换挡”

  谋求“爬坡”

  据新华社电 去年9月,在震后重建步伐迟缓、朝野政局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作风低调的野田在民主党党首选举中脱颖而出。为缓和党内矛盾、挽回民众信任,他上任伊始打出“安全驾驶”旗号,内阁人选更多考虑党内势力平衡,而非量才为用。

  然而,“安全驾驶”只是一时的政权运营手段,而非最终目标,野田内阁阁员很快“破绽”不断。与此同时,野田政权主导的、以提高消费税率为核心的财政改革拉开大幕。

  野田新年发出宏愿,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绝不放弃消费税在内的税制改革。但现实是,在“安全驾驶”口号下,“野田号”不知不觉陷入政治和人事泥潭,不仅缺乏强劲动力穿越“增税”这一关卡,甚至随时有在泥沼中“熄火”之虞。

  这次内阁改组中,17名现任阁僚动了5名,改革幅度中等,但内容比较扎实,显示了野田有意从“安全驾驶”模式换挡为“爬坡”模式。“减负”也好,“加油”也罢,改装后的“野田号”能否顺利切换到“爬坡”模式,关键之一取决于能否填平政策与民意之间的巨大鸿沟。

【编辑:王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