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日本重振旅游市场瞄准中国游客 购物可用银联卡

2012年02月10日 10:14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8日上午,日本国土交通省召开交通政策审议会议,重点研讨修改“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事宜。而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7日已完成自2012年度起的下一个为期五年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草案,以期重振日本旅游市场。

  日本的观光业是涉及领域宽广的阳光产业。据日本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日本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产值高达到51.4万亿日元,约占当年日本GDP的5.3%,解决了430万人的就业,相当于日本总就业人数的6.7%。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日本政府看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希望,并将旅游业作为日本21世纪的领头行业对待。

  但是,受世界经济危机、中日撞船事件和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日本的首期观光立国计划最终未能完成目标。据统计,日本2010年的入境旅游外国人人数为861万人,虽创下历史新高,但距1000万人的目标仍有差距。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这一数字据推算则骤减至622万人。

  坚持30万亿日元目标

  7日刚刚出炉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草案仍然坚持了以30万亿日元的旅游收入为目标,但鉴于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事故问题的后续影响仍在,且日前东京大学公布了4年内东京发生里氏7.0级直下型地震概率为70%的消息,新草案提出了“恢复和强化日本品牌失去的信赖”目标,力争到2016年度结束前,把入境旅游外国人人数增至1800万。

  关于增加外国游客人数,该计划提出,在2016年前,除了被誉为“黄金路线”的东京、千叶、大阪、京都等地外,还将增加其他城市的外国住宿游客数,力争达到2400万人次,是2010年的2.4倍。另外,计划中还提出采取新措施,大幅增加中韩等国的回头客的人数。草案还指出,为了灾后重建和振兴旅游,将把东北地区太平洋沿岸的多个自然公园整合为“三陆复兴国立公园”。

  30万亿日元的目标旅游收入具体包括:日本人国内住宿旅行消费18万亿日元,一日游消费6.5万亿日元;外国游客旅行消费3万亿日元。虽然实现草案目标面临着重重困难,日本政府计划在3月的内阁会议上敲定该基本计划。

  中国游客人均消费高

  作为日本的近邻,经济连续保持快速增长的中国已经成为日本实施“观光立国”国策的重要对象。从2009年开始,日本政府先后3次放宽面向中国游客自由行的签证限制,其中还将中国作为第一个实行“多次再入国”签证政策的优惠对象国家。统计显示,赴日中国游客人数自2011年9月起开始逐渐回升。11月更是同比增加35%,达9.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12月份也保持了8万人的水平。2011年中国访日游客人数达到104万人。

  在日本旅游部门的统计中,中国游客的消费开支一直是重点。据统计,中国游客在日本旅游期间人均消费16.6万日元(100日元对人民币8.174元),深受当地商家欢迎。东京秋叶原一家电器店店长介绍说,中国游客很注重品牌,非常喜欢“日本制造”的产品,人均购物消费大概为7万日元。而欧美顾客则倾向于购买T恤等小礼物,人均消费在1万日元左右。

  201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两国政府策划的“中日国民友好交流年”活动即将拉开大幕。在中国龙年春节期间,从北海道至冲绳,从团队游到自由行,中国游客日本游重归火爆。有分析称,这是对去年震灾影响的反弹性复苏,为今年中国游客访日游揭开了利好新起点。

  面对中国游客的巨大商机,日本旅行社及商家无不磨拳擦掌。2、3月份,“活力日本”展将先后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举行,促进观光旅游的宣传活动。为进一步带动市场,中日旅游业界合作推出了多项便利中国游客的优惠活动。据全球在线旅游巨头Travelzoo的资料表明,日本当地高端酒店和旅游产品普遍在打对折,游客如今可以以200美元一晚的价格入住东京市区最昂贵的超五星酒店,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去日本的航班也推出大幅度打折的特价机票。为了吸引中国游客,日本几乎所有的观光景点和繁华街道都配备了中文流利的店员。一些商家还总结出中国游客在日本购物的一些特性,并针对中国游客的购物特性,培训员工应如何应对。此外,就连书店也开始出售如何接待中国游客的“指南”书籍了。为方便中国游客购物,日本各商家“欢迎使用银联卡”招牌随处可见,从1月17日起日本“全家”连锁便利店也可以用银联卡消费。(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