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英国纪念狄更斯诞辰 狄氏故居还原其生活(组图)

2012年02月13日 16: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英国纪念狄更斯诞辰狄氏故居还原其生活(组图)
图为狄更斯当年创作《远大前程》时所用的桌椅。
资料图:查尔斯·狄更斯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今年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英国各媒体纷纷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形式纪念这位英国文豪。狄更斯博物馆还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狄更斯2012”的庆典。

  稍早的圣诞节与新年假期,在英国打开电视,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再度献上文学改编影集《远大前程》,剧情曲折离奇:外表丑恶的囚徒其实是知恩图报的受害者、天真善良的孩子成了迷途忘返的负心汉、正气凛然的律师心怀不轨、骄纵任性的小少爷长成满 腔古道热肠的少年……这些扣人心弦、令人大呼精彩的文学篇章,经过100多年的时间考验,仍然不失魅力──这是狄更斯的旷世杰作。

  狄更斯其它畅销佳作如《圣诞颂歌》等也不断由新世代的导演编剧重新演绎,推出电视影集版或电影版。60岁的英国妇人罗宾森就很喜欢BBC播放的《远大前程》。她说:“虽然拍得有点前卫,可是我看得很过瘾。”12岁的英国小学生米勒也表示,她已经通过电影和电视看过狄更斯大部分的重要作品。

  下层社会代言人 作品历久弥新

  转开广播,大众耳熟能详的狄更斯作品源源不断从喇叭放送,包括《艰难时世》、《大卫科波菲尔》、《德鲁特疑案》等等滋养英国听众的文化心灵。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讨论狄氏作品、生平、小说角色、家族、奇闻轶事的影片与广播电视节目。关于狄更斯的传记与专书,也一波接一波出版。

  伦敦博物馆从各处集结这位英国国宝的手稿、照片、影片,甚至借到狄更斯生前写作用的桌椅,声势浩大展开一系列的狄更斯特展。

  走进伦敦地下铁,走道两旁纷纷贴出狄更斯纪念活动海报,提醒世人文学嘉年华就在伦敦。新闻媒体也不遑多让,不但报道了狄更斯诞辰的庆贺活动,影集与电影评论也席卷报纸版面。

  “不公不义衍生更多的不公不义”、“千言万语,不如寥寥真诚几字。”擅长书写下层社会生活的狄更斯,1812年生于英国朴茨茅斯,父亲在海军担任文职。12岁时,由于父亲理财不当、欠债入狱、家境深陷危机,狄更斯被送进鞋油工厂,每日工作11小时,假日则到狱中探视父亲。童工经验使他关怀底层生活,并成为往后写作素材。19岁时,狄更斯担任记者开始写作,逐渐闻名,往后作家之路一路顺遂。在他1870年中风过世之前,狄更斯完成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享誉国际的作家之一。

  参观狄更斯故居 还有19世纪甜点招待

  今年还有“狄更斯2012”的庆典。从瑞士苏黎世到英国伦敦,从德国柏林到美国纽约,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学术殿堂、戏院、剧院、文化机构与广大狄更斯书迷,都将共襄盛举,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巨人祝寿。

  主办单位之一狄更斯博物馆,是功不可没的幕后推手。自2011年末,博物馆推出一系列的狄更斯城市漫步活动、狄更斯剧场、演讲等活动,圣诞假期间,英国全国依照惯例休息庆祝,但狄更斯博物馆天天敞开大门,欢迎想一窥狄更斯故居的民众前来,并以狄更斯时代的香料酒与甜派,招待来宾。

  馆员史维妮雅表示,热情的民众几乎挤爆博物馆。馆内内设的礼品店也几乎销光狄更斯相关的产品,来不及补货。馆外更是大排长龙,馆方有时还必须罕见地限制入馆人数,请门外排队的民众稍安勿躁。

  狄更斯博物馆位于伦敦罗素广场仅十分钟之遥的道堤街上,是隐身于英国首都的一颗文化宝石。这座充满乔治亚建筑风格的博物馆,其实是伦敦仅存的狄氏故居,1932年面临拆除之际,由狄更斯书友会出手买下,抢救住珍贵的历史遗迹。

  文学是国家民族的美好资产

  狄更斯自1837年至1839年间,与妻子凯瑟琳及孩子在此度过了两年半的美满时光,狄更斯并在此完成了巨著《雾都孤儿》与《匹克威克外传》。

  踏进这栋四层楼的建筑,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起居室,餐厅,走上阶梯迎面而来的是客厅与书房,沿梯而上还可看到狄更斯的卧室。回到一楼,推开后门,还可在狄更斯的花园小憩。

  馆方保存大量的狄更斯手稿、照片、书籍与家具。目前在伦敦博物馆展出的著名画作“狄更斯之梦”与写作桌椅,就是与狄更斯博物馆商借。馆内还可欣赏凯瑟琳的订婚戒指。

  英国记者克尔建议,民众中午午休时,不妨到狄更斯博物馆走走,在文学大师的故居消磨些许时光。英国社会对这名文豪的景仰,对文学的珍视与对传统的维护令人动容。整个社会自发性地将文化遗产用各种艺术形式一代传给一代、庆祝作家诞辰并温故知新其作品,这点相当值得借鉴。

【编辑:李雨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