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从美联社“推特事件”看外国如何规范网络行为(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6日 17:19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参与互动(0)

  社会化媒体引发管理难题

  推特、脸谱、youtube、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全面渗透新闻生产流程,对传统的新闻实践、新闻伦理形成冲击,并频频引发管理难题。尤其是在以下四个方面:

  1.如何识别谣言与陷阱,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社会化媒体已是从业人员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但社会化媒体上消息的真实和准确性却难有保障,甚至可谓陷阱重重。2011年12月,英国知名DJ泰格·蒂姆·史蒂文斯的死讯在推特上疯传。后来,史蒂文斯本人通过推特说自己“还活着,而且活得很好”。事实是,微博对“名人死亡”恶作剧似乎情有独钟。迄今为止在推特上“被死亡”名人已有成龙、威尔·史密斯、贾斯汀·比伯等近十位。国内微博也经历了著名的“金庸被死亡”事件。如何识别网络谣言与陷阱,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新闻记者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对管理者面对的难题是,如何指导员工降低落入陷阱的风险,并妥善处理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

  2.如何区分个人与职业身份,界定网络行为的边界。在社会化媒体上,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身份和职业身份被空前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二者的冲突也被无限放大。一方面,记者编辑的私人帐号很容易被认为用于工作用途的,其个人行为也可能被认为是新闻机构授权的职业行为。另一方面,个人的言论和观点,也容易被误认为代表他所服务的媒体机构。很多时候,即便记者编辑做了免责声明,一些读者,特别是带有敌意的批评者,也很难不把他的观点和态度同其所服务的媒体机构相联系。因此,在这个环境中,如何明确记者编辑个人合法权益的理性边界,划清个人行为与其职务行为之间的界限,避免双重身份之间的冲突,是传媒管理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全体受众都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

  3.如何保护隐私和消息来源,避免侵权与纠纷。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可以通过适度透露细节的方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通过采用匿名消息源的方式保证消息源不被泄露。同时,当记者自身安全可能受到威胁时,也可以通过笔名、化名等手段来实现自我保护。但是,社会化媒体提供的网状社交网络轻而易举地消解了这些屏障,新闻从业环境已经高度“透明化”了。在社会化媒体上,任何蛛丝马迹般的细节都可能暴露采访对象、新闻来源和记者自身的隐私,留下新闻伦理和从业安全的隐患。

  4.如何保持平衡公正,在虚拟空间维护传媒公信力。用公正公平的姿态报道有争议的新闻事件、不偏袒事件任何一方或任何利益团体,是新闻机构基本的职业操守。在社会化媒体上,记者编辑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在接触某一政治或利益集团的消息源,公众就很难不猜测其报道的倾向性;如果记者编辑的“好友”或“关注”几乎都来自某一群体,读者也很难不担心其报道要偏向这个群体,而不利于与之对立的其他群体。因此,如何把新闻机构保持公平公正的一系列举措从现实世界延续到虚拟的世界,也是传媒机构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编辑:孟湘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