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合作仍是主流 中国继续建设和谐世界
近几年,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直接影响到中国东南沿海的制造业企业的生存,进而引发劳动力市场震荡。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复杂性加大,都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关心这个世界,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当前国际形势处于大变革和大调整中,未来能否太平?中国将如何适应并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竞争依然可控,合作仍是主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在邦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如果说“9·11”恐怖袭击的影响多涉及国际安全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那么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果和影响要广泛、深刻而持久得多,世界各国许多有识之士把它视为“冷战后具有划时代与分水岭意义的重大事件”。
后危机时代,全球化下的国际格局继续演变,世界将面临更多冲突还是更多合作?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会否逆转?
王在邦说,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多极化进程,造成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进一步变动,但当前危机最严峻的时期已经过去,各国都面临调整经济的紧迫任务,大国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基本态势未改变,“竞争依然可控,合作仍是主流”。
王在邦认为,在国际关系史上,重大灾难往往是巨大进步的阶梯或“助产婆”,此次危机波及空间与领域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强化了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现实的认知,在抵御危机的过程中,“同舟共济”成为国际舆论主题词,强化全球治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流行语。
在金融危机这样的全球性“风暴”之外,过去的几年中,局部动荡也在持续,例如西亚、北非的新乱局。王在邦认为,国际关系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目前矛盾相对分散,这些局部动荡还不足以引发全球性的动荡。
王在邦对未来国际环境持谨慎乐观看法。他认为,外部世界的变化固然会影响中国,但不会严重干扰和动摇中国发展的决心,同时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并没有停止和倒退,而是进入调整、深化和完善的新阶段,将继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机遇。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又平又热又挤”,传统安全问题之外,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和武器扩散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和谐世界的乐观积极图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强调“面向世界”,并且认为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只是当时这个力量还小,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就会大大增强。
在总体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形势下,经过30多年征程,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危机时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仍逆势增长,有条件进一步“面向世界”,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王在邦说,繁荣、稳定的世界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对世界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他说,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论,回答了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怎样建设这个世界。
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提出了中国“和谐世界”的思想。他在此后的一些讲话中多次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粮食危机、气候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中国将同各国合力应对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
“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概念,是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外交新理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建设“和谐世界”为人类未来描绘出了一幅乐观积极的图景。
2011年9月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强调“更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指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报道指出,这份白皮书用相当坚定的言词表示,中国希望用和平外交的手段解决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与矛盾。
王在邦认为,如何在世界事务中负起责任,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还需要积累经验和能力,加强知识和人才储备,积极主动地完善相关战略、政策和机制。
“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一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温家宝总理在今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这样强调。(皇甫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