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阿富汗问题如“烫手山芋” 专家称美国难以收场

2012年03月20日 10:33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美国士兵枪杀阿富汗平民事件是驻阿美军继1月的辱尸事件和2月焚烧《古兰经》之后曝出的又一丑闻,震惊了全世界。奥巴马总统和防长帕内塔三个月内被迫三番五次地向阿方致歉,保证“严查”,承诺“严惩”,发誓“不让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扬言对肇事士兵动用“死刑”。但接连不断的丑闻让这些保证显得苍白无力。或许,这些都是个别事件,不代表美国政府和军队。但是,这些事件又都是偶然中的必然,集中暴露了美国在历经10年战争之后,在阿富汗面临的严峻难题。

  难题一:枪击事件如何收场

  这是美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防长帕内塔12日公开道歉,14日又亲临阿富汗。虽然这是“早已安排好的访问”,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意在“灭火”。美国希望该事件越低调处理越好,且要快刀斩乱麻,但其富有争议的处理方式却注定该事件短期内无法平息。

  美方先借口阿富汗缺少“必要措施”悄然把肇事士兵转至科威特,接着又以“科威特不满”为由把他押回美国本土。其间通过“匿名”渠道不断释放信息,称该士兵“四次执行作战任务以致精神压抑”、“头部曾在伊拉克受伤”、“事件发生前违规酗酒”、“与妻子关系不和”,其名字也是到美国后才被公布。这既显示美方正在调查,又尽量突出该事件的“个人因素”,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阿政府和民众不仅无法参与审讯,想在本国审判肇事者的要求也成“水中月镜中花”,以致卡尔扎伊总统愤怒地要求美军尽早撤离阿富汗。

  难题二:何时撤离阿富汗

  2001年10月7日,为报复本·拉登和基地组织发动“9·11”事件,美国出兵阿富汗,直接目标有二:一是抓住本·拉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二是击溃向拉登和基地组织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政权。战争初期,在阿反塔联盟的配合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势如破竹,仅一月有余就攻下喀布尔,塔利班政权土崩瓦解。但拉登却人间蒸发,塔利班也未被根除,而又像以前一样开始到处“打游击”,美军则陷入阿富汗战争的泥淖。

  去年5月,“海豹”突击队终于在巴基斯坦击毙拉登,完成第一个开战目标,但击溃塔利班则变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多年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使美国不堪重负,民众身心俱疲。2008年,奥巴马高喊“变革”口号入主白宫,为尽快摆脱战争负担,再固国力根基,一方面公布从伊、阿撤军计划;另一方面把振兴经济、创造就业视为任内工作重中之重。美军计划在2014年年底向阿移交防务并撤出。此事件发生后,卡尔扎伊总统已正式要求美撤军时间提前至2013年,但奥巴马称撤军计划不会出现“突然”变动。其实,对美国而言,想走谈何容易。

  难题三:阿富汗难题何时休

  首先,拍拍屁股走人固然轻松,但留下的烂摊子谁来收拾。现在的阿富汗政府在美国人眼中腐败无能,塔利班也在一些地区死灰复燃。基地组织虽被打得支离破碎,却在索马里、也门和巴基斯坦等地出现许多新分支机构。美国最大的梦魇就是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卷土重来,并产生另一个或几个拉登。若出现此种情景,那过去十多年的付出就打了水漂:既无法向国内民众交代,也对不住联军和盟友,更不用说为此付出血泪代价的阿富汗民众了。

  美国深知,要彻底摆脱阿富汗困境,首先须在当地建立一个执政能力强、稳定且对美友好的联合政府。为实现此目标,美已开始和塔利班谈判,希望它能加入联合政府。此事件发生后,美国和阿政府及民众关系迅速恶化,塔利班也发表声明中断谈判。白宫则紧急回应“美国承诺继续致力于和平对话,通过和平方式结束阿富汗战争”,希望塔利班留在谈判桌上。因此,未做好后续工作就贸然撤离,将产生恶劣影响和留下不负责任的国际形象,这与美国“全球领导者”和“世界警察”的形象格格不入。

  其次,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任何一个决策都会对美选民的投票倾向产生影响。奥巴马赢得上次大选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通过批评共和党政府的战争政策而获得大批选民支持。今年卯足劲要把奥巴马拉下马的共和党人更是处处与他唱反调。奥巴马在阿富汗问题上作的任何决策,都会因选举和党派之争而遭无限放大。一招不慎,他谋求连任的希望就会破灭,从而成为真正的“一任总统”。

  总之,该事件和此前的“辱尸”、“焚经”及以后可能发生的其他突发事件,都表明美国不仅短期内无法撤离,完全解决阿富汗难题更有待时日。(周佳苗 程宏亮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