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中国留学生:从没见过挪威同龄人用奢侈品(图)

2012年03月27日 07: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留学生:从没见过挪威同龄人用奢侈品(图)
张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学生。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学生张栀,曾于2011年1月赴挪威奥斯陆大学交流学习。她惊讶地发现,学校里经常出现孕妇学生,其中不少人是特地趁怀孕来大学进修的。“挪威年轻人不会严格按照‘先读书后工作’的路线走。他们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一有机会就读书充电。”

  中国青年报:你在网上发了不少与当地人的合照,在那边交了不少朋友吧?

  张栀:是的。在第一堂课前,就有很多当地同学主动向我们几个留学生介绍自己,交换联系方式。还有几位同学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们是在挪威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分数最高的,算得上挪威未来新闻界的栋梁之才。

  中国青年报:看来在挪威,新闻专业很吃香啊?

  张栀:是啊。挪威新闻专业教学特点是课时少、实践多。学校经常会请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给我们举办讲座,比如,警局新闻负责人、大型企业负责人等。

  学校经常安排我们走出校园,进行“教学旅行”。比如,我们曾去荷兰参加一个“寻找创意”的主题活动;还去过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参观欧盟议会,参加午间新闻发布会。这些“教学旅行”大部分都是公费支持的,足见他们对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此外,挪威的热门专业还有计算机和商科专业。不过,在挪威最受追捧的是与海洋、石油相关的专业。因为挪威有非常长的海岸线,也是石油大国。当地同学告诉我,做这类工作对他们来说是“铁饭碗”,发展前景很好。

  中国青年报:挪威青年的哪些特质是你比较欣赏的?

  张栀:独立,这是挪威青年身上让我最欣赏的地方。挪威年轻人的生活看似悠然,课业负担也不重,每学期只有2~3门课,一周只有两三天需要到教室报到,但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因为他们需要养活自己。

  在挪威,年轻人一到18岁就必须开始独立生活。他们会搬出父母家独住,而且在经济上完全独立,靠打工或兼职赚钱付房租、支付学杂费等。每年寒暑假前,我的挪威同学大多忙着找实习机会或者兼职。

  也许正因如此,挪威青年有着理性的金钱观和理财观。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赚钱不易,并合理控制生活开销。我从没见到过挪威同龄人用奢侈品,或买华而不实的东西。他们也不会向父母张口要钱买这些东西,更别说让父母掏钱买房了。

  中国青年报:挪威青年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张栀:他们参政、议政意识非常强。在学校食堂吃饭时,我经常碰到青年团体发传单,介绍自己认同的党派情况,或是帮某个党派拉选票。我虽然看不懂宣传单上满满的挪威语,也没资格参与投票,但他们还是会用英语和我聊天,认真地给我介绍党派情况。他们仍乐在其中。

  我们的一位教授还曾请过两个青年团体负责人,在课上进行小型辩论会,探讨两个不同团体的理念等。在座的挪威学生也积极参与提问和探讨。他们告诉我,参政、议政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另外,我在奥斯陆街头,经常能看到年轻的“辣妈”、“潮爸”推着婴儿车。这种现象的出现频率比国内高出很多倍。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呢?

  张栀:首先,可能与不少挪威年轻人早婚早育有关。我的班上就有一个孕妇,挺着大肚子来上课。对他们来说,只要遇到真爱,不太去考虑过多问题,所以早早结婚生子很普遍。

  另外,绝大多数挪威年轻父母通常自己带孩子,不会把这个责任扔给父母。这可能与很多挪威人工作、生活压力不大有关。当然,也有少数小夫妻工作时间紧张,只能请保姆,或者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所以,一些大学生干脆趁还在读书,早早地生孩子,这样就有大把的时间照看小孩。

  有意思的是,学校里不少孕妇学生,是趁着怀孕来学校进修的。她们此前已有稳定工作,只是借着怀孕来学校充电,或者继续深造。挪威年轻人不会严格按照“先读书后工作”的路线走。他们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一有机会就读书充电。所以,一些人也会选择自己经济负担得起的时候再开始读大学。(实习生 洪欣宜 记者 肖舒楠 )

【编辑:刘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