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后人赴日寻访总理足迹 叙中日友好(图)
受日本法政大学王敏教授的邀请,4月中旬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周秉宜,以及侄子周秉和、周秉华对位于东京的日本法政大学进行了访问。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循着93年前青年周恩来的留日旅程,他的后人将中日友好之情谊继续发扬光大。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自天津名门南开毕业后东渡日本,进入东京神田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这所语言预备校成立于1914年,是无数怀揣救国、强国之梦的中国学子求学之起点。当时的日本是亚洲吸收欧美思想的前沿,大量近代名著、各思想流派书籍被翻译成日文,这对于同样使用汉字的中国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条接受新鲜事物的捷径。据说,周恩来也曾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过《新青年》等宣扬革命思想读物,而河上肇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中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辛亥革命前便专为中国留学生开办法政速成科、对辛亥革命及其之后法制变革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日本法政大学,距离周恩来的学校仅一步之遥。不难想象,怀着民族崛起之热望的青年周恩来与志同道合的同志在该校听取讲义的历史。
而周秉德女士与法政大学的渊源则不止于此。作为沈钧儒先生的长孙媳,她同时也能在法政大学找到沈先生的求学足迹。沈先生曾于1905年起在法政大学历时3年进修法律,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建国后作为中国人民最高法院院长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設做出极大贡献的基础。
法政大学图书馆中,王敏教授通过该馆珍藏的珍贵历史资料向周秉德一行介绍了法政大学接受和培养大批优秀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这些优秀学子最终成为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栋梁。法政大学校长増田寿男也与一行人合影留念。
访问结束后,在王敏教授的陪同下周秉德一行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该校留学生组织的樱花诗会。1919年4月,周恩来回国前雨中游览京都岚山时遇景生情吟下了《雨中岚山》的诗句。这首诗不但记录了领袖的伟大抱负,更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93年后,烟雨朦胧下周恩来的后人再次访问故地,吟诵起了同样的诗句。此情此景,让周秉德女士如同恍然回到在周总理身边的时光。她回顾了当年周恩来抱着赤诚之心东渡日本求学的经历,对在场的留学生说:“周总理当年就教导我们,中国和日本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史,中日友好源远流长。虽然到了近代有不愉快的战争发生,但这不是主流,并不能妨碍中日友好的继续进行。”周恩来对中日友好的殷切希望,至今仍被后人们铭记在心、实践于行。(记者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