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研发新型智能榴弹 可在空中巡弋10分钟
在未来,能够主动飞向目标的子弹将成为士兵或警察枪口喷出的煞神,任何被它瞄准的目标都很难逃脱打击,这就是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宣布发明的新式智能自导子弹。据美国《大众机械》杂志报道,具有一定自主导引能力的“聪明弹药”有望成为21世纪中叶的战场主角,将复杂的战斗变成“发现即摧毁”的“杀戮游戏”。
自控、自导、自主
据美国“数字趋势”网站报道,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制出一种军用智能子弹,能根据目标位置转向并持续攻击,射程约2000米。据悉,该子弹长约10.16厘米,研发人员舍弃了传统子弹的开发思路,采用了许多奇思妙想。例如,普通子弹需要从刻画有膛线的枪管中发射,膛线可以使子弹旋转,从而保持弹道平直,但设计师为智能子弹添加了类似飞镖的尾翼,无需用自旋保持弹道。智能子弹需与激光指示器一同使用,即激光指示器需先向目标投射激光束,然后子弹内的微型传感器能感应并追踪该激光束,自动导航,最后射中目标。该子弹飞行途中每秒进行30次弹道修正。模拟测试显示,普通子弹每前进1公里会偏离约9.8米,但这种智能子弹只会偏离0.2米。
除了智能子弹,美国国防部先进技术研究局还主导研制一种聪明榴弹。据专家称,这是一种可从榴弹发射器发射的制导弹药,形同微型自主飞行武器,发射者可在榴弹发射,进入自主飞行状态后继续控制弹道,榴弹可在空中巡弋,它有10分钟的机动时间,射程可达965米。在榴弹飞行期间,发射者可借助微型摄像机观察地形,并获取目标坐标。智能榴弹将让士兵获得众多新能力,例如可以向12楼的某个窗口发射榴弹,以侦察室内情况,如果其中藏有敌人,就发出爆炸指令,如果是平民,就终止任务。
向“一弹一命”迈进
“一弹一命”是许多武器设计师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现实情况是自从20世纪战争进入“火力主导”时代后,追求射击速度与火力密度一度胜过对精度的要求,结果二战时期杀死一名士兵要发射2万发子弹,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变成20万发,而炮兵要摧毁一辆运动中的坦克平均需要发射1500发普通炮弹,这样庞大的数字让各国后勤军官们伤透脑筋。
当二战末期的纳粹德国将配备了陀螺仪等简单制导系统的火箭拿到战场上拼命后,人类作战样式迅速进入制导化时代,制导炮弹或“智能炮弹”纷纷出现。它们可说是炮弹与导弹的“混血儿”,通过普通火炮发射,却拥有类似导弹的目标捕捉能力,成本远低于导弹。目前已知的制导弹药主要有三种模式:
最普遍的就是“半主动激光制导弹药”,战斗时需要用激光器持续照射目标(激光器可以装载于直升机或车辆上),炮弹内的导引装置能根据激光信号,导引炮弹命中目标;其次是“红外寻的制导弹药”,这种弹药通常由曲射炮(如迫击炮)发射,当炮弹飞过弹道最高点后,红外导引头开始搜索目标发出的红外线信号,并指引炮弹飞向目标;最后一种是“毫米波制导弹药”,一枚弹药内往往包含多枚子弹药,炮弹飞到目标区域上空后,内置的毫米波接收装置自动旋转扫描搜索目标,发现后指引子弹药分别飞向不同目标。这种弹药造价高,技术难度大,但效果好,有“智能弹药皇冠”之称。
在毫米波制导弹药研发方面,美国和欧洲起步较早。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只用6发毫米波制导炮弹,就摧毁了伊军一个师的大部分车辆。而瑞典和法国联合研制的“博尼斯”智能炮弹则被认为是欧洲最高水平的智能炮弹,其探测能力更强,命中精度也更高。(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