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伊核十年博弈难弥分歧 双方或将保持理性
5月23日,有关各方高度期待的新一轮伊核会谈将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历经2011年下半年以来近似疯狂的战争威胁之后,无论会谈是以成功、失败,还是部分成功的方式结束,未来一段时期内,双方的政策均有可能保持一定的理性。
首先,十年的博弈虽没有实质性地缩小美伊之间在伊核问题上的巨大分歧,但促进了彼此对相互立场的了解。历经十年的对抗和对话,美方逐渐认识到,伊朗不会完全放弃其已经掌握的低纯度浓缩铀的生产能力,也不会轻易开放帕尔钦军事基地让国际原子能机构随时检查。伊朗方面也认识到美国不会容忍自己核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如何在分歧无法弥合的情况下避免对抗失控成为美伊双方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其次,美方施压和伊朗抗压的政策限度都难以继续增加。美国2011年末出台、2012年6月底生效的对伊制裁措施,涉及金融和能源领域,不仅需要美国本国的企业和金融系统予以支持,而且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美国虽以巨大经济和外交成本换取了欧盟、日本和韩国等传统盟友的部分支持,但断然难以得到中俄印等新兴经济体的配合。美国能否追加实施更多的制裁,值得怀疑。
另一方面,伊朗虽口头上依然强硬,但美国的制裁也已经对伊朗的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打击,包括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等。伊朗的对外贸易,特别是能源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不仅因为无法通过美元结算而导致出口量下降,而且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伊朗的抗压能力几乎达到极限。
事实上,美国的伊核政策已经出现了理性化的趋向。比如,美国事实上已经默认了伊朗掌握纯度为5%的铀浓缩能力。早在今年4月伊斯坦布尔会谈之前,美国官方便多次要求伊朗拆除能够生产纯度为20%、甚至更高水平浓缩铀的设施,实际上是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其允许伊朗生产纯度为5%的浓缩铀的可能性。美国认识到,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伊朗不可能放弃已经掌握的工业核燃料生产能力。
另外,美国的伊核政策正处于从迫使伊朗弃核向强化遏制的政策转变的过程中。如前文指出,美国认识到无论是制裁还是对话均难以达到迫使伊朗完全弃核的目标。在不具备军事解决伊核问题条件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力主尽早准备应对拥核之后的伊朗。
比如,早在2010年,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两位重量级伊朗问题专家詹姆斯·林德赛和雷·塔基便联袂在《外交季刊》上撰文主张对伊朗实施遏制的政策。他们认为,即使伊朗制造出核武器,美国也可以通过划定若干“红线”的办法遏制伊朗。
行动上,美国已经在逐步将其强化遏制的政策付诸实践。除了加强对其盟友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以外,美国也增加了对海湾前线国家的军售力度。2010年9月,美国提出了向沙特出售价值高达600亿美元武器的计划;2011年美国政府准备向海湾地区重要盟国阿联酋出售数千枚先进的掩体破坏炸弹和其它武器,以加强该国空军打击力量。
伊朗的政策也有所松动。伊朗虽表示不会放弃纯度为20%的浓缩铀的生产能力,但并没有明确表示需要寻求更高水平的核燃料生产能力。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会谈中,伊朗并没有关闭帕尔钦军事基地核查的大门,而是表示允许有条件的核查,即双方须先签署核查规范的协定。(金良祥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