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孤独死:日本社会养老终老之痛 多措并举防悲剧(2)

2012年05月25日 15:20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监控系统存在“盲区”

  据统计,在有大约26万户家庭居住的都营住宅区,每年孤独死人群中独居者超过400人。然而,发生在多人生活家庭的孤独死却缺乏基本统计,是“监控系统的盲区”。

  根据日生基础研究所调查,如果将孤独死定义为“在自家死亡并经过一定时间才被外界发现”,2011年日本65岁孤独死的老人约有15603名,他们在去世4天后才被发现。这一数字是以东京都23区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推测得出。如果去掉65岁以上这一前提条件,孤独死的人数势必大幅上升。正如该研究所负责人广渡健司指出,鉴于孤独死频发,整个日本社会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防止陷入孤立境地、如何尽可能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连结。

  立川市母女孤独死发生后,事发公寓所在的居民自治会曾组织问卷调查。在78个参与调查的家庭中,57个家庭回答如果家人突发不测,可以依赖的对象主要为邻居。然而有10个家庭称,他们几乎不与包括邻居在内的外界接触。当被问及如何防止孤独死发生时,40个家庭希望安装紧急通报系统。这种系统在居民家设置终端,一旦发生火灾或突发疾病,只要按动按钮即可通知消防或医疗人员前来救援。

  其实早在1988年,东京都便引入了紧急通报系统,并且逐步推广至东京都全境。但紧急通报系统使用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免费安装该系统的门槛较高,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全部居民的使用需求。

  老无所依已成顽症

  尽管孤独死正呈现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但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仍是本因。4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总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再创新高,达23.3%,继续居世界首位。另据厚生劳动省1月底发布的调查结果,日本人口预计在2060年将减少至8674万,相比现在减少约3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则将上升至39.9%。

  尽管没有确切统计数字,但目前由“老老看护”引发的孤独死高发。在日本,仅由老人和超高龄老人组成的家庭十分常见。

  客观来说,日本老年人享受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相对健全,在发达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在日本,政府、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建养老设施。政府主要提供基本福利范围内的养老设施,而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则根据不同消费阶层、不同需求建相应的商业或公益性养老设施。

  然而,人口老龄化加剧加重社会负担,需要加大对医疗设施、老年人福利设施和从业者的投入。作为亚洲最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日本在应对老后生活方面不可谓不得力,并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但任何制度政策都有无法弥补的短板,当前日本社会面临的养老设施短缺、从业人员不足、虐待老人等现实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多措并举防范未然

  为避免孤独死,日本社会开始多种尝试,以期通过各部门联动尽早发现有可能陷入孤立境地的家庭,从而避免悲剧发生。

  北海道姐妹孤独死事件中,两人欠缴电费和燃气费客观上促成妹妹孤独死的现实终于引发一系列制度改革。对此,北海道地方政府考虑放开对于个人信息管理的某些限制。如果电力或燃气业者发现有用户因疑似生活困难无力支付费用,可将他们的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必要帮助。

  其实在2010年,北海道就发生过因无力缴纳电费而被强制停电最终引发居民中暑死亡的事件。当时政府曾与北海道电力公司达成协议,在用户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可向地方政府提供其个人信息。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遭遇不少现实困难。

  本月11日,厚生劳动大臣小宫山洋子宣布,鉴于各地相继发生孤独死,政府明确要求各市町村的社会福祉部门收集生活困难人员的信息并上报都道府县一级政府备案。对于北海道案例中公共事业运营部门和地方政府表现出的僵化作风,小宫山也呼吁各相关部门在“人命关天”的问题上加强沟通与协作。

  再完美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难覆盖每一个体,现代社会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日渐淡薄的人际往来,但对自身前途命运的担忧正促使越来越多日本人走出家门,主动增进与身边人而不只是亲人的联系。他们努力从身边做起,从社区做起,重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3·11”地震后,这一转变尤为明显。灾难之后,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与身边人的连结,在日语里寓意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汉字“绊”,因此得到重视。

  不可否认,日本社会中存在人情淡薄与冷漠自私的一面,不少人重视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行为规范而非情感需求。但轮番上演的孤独死悲剧正在促使日本社会反思现有的人际交往模式。(刘林)

【编辑:曹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