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美围堵中国成本高 遏制中国也是遏制自己
中新网5月28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了文章《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考虑》。文章称,利用亚洲的增长和活力是美国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核心,其重返亚洲已是时不我待。另一方面,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得围堵中国的成本已超出其可以承受的范围,遏制中国也是遏制美国自己,美国的中国政策将会继续在“压制中国”和“牵手中国”这两个极端间徘徊。
文章称,4月1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主题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演讲,为美国重返亚太吹风。希拉里说,亚太之所以成为“前沿”,是因为从印度洋到美国西海岸,有世界一半的人口,有美国最为信赖的盟友,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还有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贸易和能源线路。今日美国必须立足亚太,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希拉里强调,美国要建立跨太平洋的伙伴关系和机构网,使之与跨大西洋网络一样持久,并与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一致。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所在是美国的领导,美国在亚太地区外交、经济和军事的所有行动皆为实现这一目标。
文章指出,其实,奥巴马政府这一战略新动向代表了美国亚太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规模的实质性调整,奥巴马宣称自己是美国首位太平洋总统,并强调美国始终会留在亚洲,实际上,美国从未离开过亚洲,当前不过是要加强在亚洲的投入而已,因为在美国看来,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已经忽略得太久了,重返亚洲已是时不我待。
文章称,美国的战略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美国需要东亚拉动国内经济。21世纪最初10年是美国“失去的十年”,相反,高速发展的东亚地区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贸易伙伴,这让美国如坐针毡,怕失去了在东亚的主导权。美国通过TPP谈判,可以避免自身被排除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之外,从而可以获得现实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战略利益。
其次,文章认为,美国当前面临的潜在挑战也主要来自东亚。虽然中东地区的动荡仍此起彼伏,但从战略性和影响力上看仍无法与东亚相比,尤其是对于经济规模已列全球第二的中国的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判断,导致美国有不少人将中国视为未来主要的潜在威胁。在美国看来,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威胁评估”已经从传统的意识形态争议以及双边关系中的结构性争议,转向美国眼中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中国的“能力”和“意图”。还需要指出的是,面临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政府也需要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得更为强硬,以免受到国内政敌的过多攻击。
再次,文章表示,奥巴马政府需要“再确认”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决心,并重申美国的“战略制高点”。在过去10年间,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与国家关系开始逐步背离传统模式,随着中国发展,美国在亚太的传统盟友和防务伙伴对美在该地区的战略能力开始有所怀疑,这严重侵蚀了美国在亚洲的传统领导地位,为了保证美国在本地区的“战略制高点”——美国的同盟关系以及“新型伙伴关系”不至于流失,美国需要高调介入东亚。
文章指,美国主流观点将中国的发展定位为“机遇为主,潜在挑战”,故遏制中国也是遏制美国自己;另一方面,当前美国在国际国内的行动都已捉襟见肘,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得围堵中国的成本已超出其可以承受的范围。因此,美国更倾向于在姿态上高调呼应亚洲国家的邀请,而在行动上则低调与主要大国协调,继续与中国保持接触,深化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能继续借助外部推动力来促进美国的经济复苏,又能利用与中国的接触掌握中美关系的主动权。
文章称,目前,对美国来说,中美关系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尊重中国合法利益的同时继续稳定地维持美国霸权;对中国来说,则是如何在应对中国不断扩展的海外国家利益的同时,避免过早地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未来中美在战略、外交和防务领域内的关系可以说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美国的中国政策将会继续在“压制中国”和“牵手中国”这两个极端间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