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美评级机构区别对待欧美债务 有失公允

2012年07月02日 14:4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原标题:客观看待欧债危机

  29日,欧盟夏季峰会在布鲁塞尔落幕,重点讨论了欧债危机问题。此次峰会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是由于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上台,使得过去对欧洲一体化进程起着“推进器”作用的法德“轴心”产生政策上的尖锐对立,并呈公开化之势。国际金融协会总裁达拉拉甚至说:“整个欧洲的未来都在此一举。”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事实上,尽管此次峰会争吵激烈,但最终还是在救助西班牙、塞浦路斯,向银行业注资等问题上达成协议,商定筹措1200亿欧元促进有关国家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并且就欧盟未来10年远景规划进行了讨论。

  由于欧盟不是像美国、日本那样的单一主权国家,而是由27个国家组成的主权国家联合体,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各国“协商一致”,总要经历反复、长时间的商讨才能达成妥协。对解决欧债危机这样涉及各个国家切身利益,且各国利益诉求差异很大的重大决策,怎么能设想仅仅通过一次会议就求得解决呢?此次峰会前,有的人声称欧盟解决债务危机问题所剩时间不多,这种观点如果不是有意危言耸听,起码是对欧盟这个“独特动物”缺乏必要的了解。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就有人一直在唱衰欧元、唱衰欧盟。正如欧洲领导人一再申明的,没有欧元,就没有欧盟,也就没有欧洲的和平与发展。欧洲之所以能从二战废墟中迅速恢复、发展,并使欧盟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综合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主权国家联合体,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而启用“统一货币”欧元又恰恰是一体化的一大成果。如果能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就不应得出欧元(第二大国际货币)和欧盟(第一大世界经济体)会由于南欧一些国家出现债务困难而一下子衰败、解体的结论。

  欧洲债务危机已持续两年多,在国际上一直被炒得沸沸扬扬,似乎被视为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罪魁祸首”。应该说,这是不公正的。西方各大经济体普遍存在债务问题,就主权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说,美、日比欧盟要大得多,国际社会对它们的关注度似乎远不及对欧盟的“重视”。为什么?其实,一是因为欧盟不是单一国家,应对、解决危机要困难得多。二是由于欧盟内部的分歧,给外部因素介入提供了方便。纵观两年多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对欧美债务问题以及欧美银行业务截然不同的对待,显然有失公允。年初,欧债问题已出现暂时平稳的迹象,由于持不同主张的法国新总统上台而使欧债危机再掀波澜。美国总统奥巴马趁主持八国集团峰会之机,先是单独会见奥朗德总统,公开支持其促增长及紧缩主张,继而在峰会上形成对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围攻”。美国的这些举措难道仅仅是出于对欧债危机会影响美国经济这一冠冕堂皇的原因吗?

  欧债危机两年多来的起起伏伏,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表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财政金融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政治问题。它并非源于欧元这一“货币联盟”的先天性缺失,而是欧洲国家长期奉行的“高工资、高福利”发展模式和寅吃卯粮、赤字财政政策的积弊酿成的。无论是欧元区还是欧盟都是由历史背景、发展水平、财经状况有不小差异的国家组成的。各国的利益诉求不一,而且又都把本国的利益前置于联盟集体利益,因而必然会出现难以调和的尖锐矛盾。当前欧元区之所以呈现一分为二的局面,主要是北部欧洲国家经济情况较好,是“债权国”,南部欧洲国家经济形势较差,是“债务国”。双方围绕是否发行“欧洲债券”问题上的激烈争执,说来说去就是债务国希望债权国“分担”债务,而债权国迫于国内民意很难表示同意。

  “合而不同”是欧元区、欧盟的现状。在难以维持昔日“一荣俱荣”局面的同时,又承受不了“一损俱损”的后果。欧盟、欧元区同是“利益共同体”,无论是欧元区成员国还是非欧元区成员国都经不起其垮台及其引发的各种严重后果的打击,因为单一国家,甚至少数几国脱离欧盟,都将难以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生存、发展。最终,“多速欧洲”、“核心欧洲”的出现是必然的。(丁原洪 中国前驻欧盟大使)

【编辑:况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