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实践“更新”经济模式 多方面获得发展(图)(3)
黄牌照的“福特”“宝马”或“大众”
从撒恩西斯·拉培的合作社开车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哈瓦那市中心。出租车司机弗斯塔经常跑这条线路。他在哈瓦那历史最悠久的五星级酒店国家饭店门口等活,常有外国人要去“海明威垂钓处”游览。
和中国20多年前一样,司机行业在哈瓦那很吃香。工作有空调,待遇也高。
弗斯塔是国营出租车司机。他以前做面包师,一个月收入大概500土比,现在是30红比,相当于700多土比。“干出租的确比做面包挣钱。”穿白色衬衣、打领带,说着简单的英语,招揽西方游客包车,弗斯塔很有一手。打开冷气后,这辆老款本田有些动力不足,但弗斯塔高超的驾驶技术多少能做些弥补。
他曾在汽车修理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学习机械知识,也学会开车,考了驾照,如愿成为出租车司机。司机一旦和国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以后,就很少出现被解聘的情况,“前6个月是实习期,实习期过后只签一次合同,几乎就是终身合同。”
古巴的出租车在路上很规矩,古巴国际新闻中心的官员把这解释为古巴良好教育的结果,而弗斯塔说,“这是因为我们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
弗斯塔是一个“红二代”。他舅舅跟随卡斯特罗干过革命,退役时是中尉。后来,创办了古巴的牙科医学,出版数本专著,到现在还在工作。“我不依靠他们,老一代人也不想我依靠,所以只能自己奋斗。”弗斯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车是他的本钱。根据新政策,国营司机每天要交40多土比的税。“我们肯定没有私人出租车挣得多,但平时也可以做私活。”他笑着透露行业的潜规则,“根据规定,公司一辆车,可以两个人开,每天必须运营满12小时。当我打表已经收入了15到20红比的时候,我就把计程器关了,再跑5个、10个红比的活,就算自己的了。其实,公司也知道我们这样做,但大家心照不宣,毕竟和私人出租比起来,30红比的工资太低了。”
相对国营出租车的蓝色牌照,私人出租的牌照都是黄色的。在哈瓦那大街小巷,或破败不堪,或改装一新的老爷车很多都是私人出租。
多年来,享受国家补贴的公共汽车是哈瓦那人的主要出行工具,收费极低、24小时运营。尽管特有的“骆驼公交车”——车头是苏联或东欧的,车身是古巴人自己动手焊接的巨大铁皮车厢,行动缓慢——多年前就从哈瓦那等大城市退役,取而代之的是从中国进口的宇通客车等,但用作公交的客车几乎都没有空调设备,而随着大城市人口膨胀,车厢不堪拥挤。
为缓解公共交通压力,古巴曾出台政策,规定政府车辆,凡遇到路人招手拦车,必须停下来免费搭载,各级领导专车也不例外。
老爷车起初只是私家用车,十多年前古巴经济困难时期,有人将老爷车座位进行改装,沿路搭客收取少量费用,既解决出行问题,又可补贴家用,政府默许这种行为,“黑车”从此合法化。古共六大放宽对个体经济的限制,私营出租车牌照数量猛增。
黄牌照成了越来越多哈瓦那人出行的选择,市区内车费一般5到10个土比;而改装一新的敞篷老爷车则能从外国游客手中挣到更多的红比。
艾柯亚托的老爷车是1955年出产的。他把车身涂成红色,尾翼蓝白相间,车头标志是“福特”,方向盘是“宝马”,“我刚刚更换了整个动力系统,是大众的,超级棒。”除司机外,车前排可以坐两个人,后排能坐4个人。
艾柯亚托曾出国打工,买这辆车花费了他积攒的5000多美元。几次改装、大修,只是购买配件花钱,因为古巴司机几乎都是娴熟的汽车维修工。
“我开了快5年了,现在都赚回来了。”艾柯亚托把音响开得很大,“拉外国人逛哈瓦那,最赚钱了。”
没有空调,甚至线路外露,艾柯亚托开着他的“福特”“宝马”或“大众”,从老城一端乐颠颠地跑到另一端,他收本地人5个土比,但对外国游客直接就要5个红比。
在古巴人月收入只有20多个红比的情况下,出租司机却有三四百红比,“私人出租”还要更多些,所以,“有些大学教授都去做这种黑车司机。”哈瓦那大学一名学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原来古巴人买车需要特批,比如功勋科学家、优秀运动、劳模等,就能得到一个新车购买配额的奖励。而一般人只能买卖1959年革命胜利前生产的、留在古巴的车辆。古共六大打破这一限令。劳尔·卡斯特罗签署法令,宣布自2011年10月起,古巴自然人或长期居留古巴的外国人,可以自由进行机动车赠与和转让,将不再需要任何政府部门的事先许可。
但政策允许和买得起车完全是两回事。在“哈瓦那自由”酒店(革命前是美国的希尔顿饭店)门前,一辆奥迪A8引起不少艳羡,车头崭新的黄色牌照显示,这是购买限令解除后一辆合法的私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