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蝙蝠侠”首映式枪击案引发禁枪风潮(2)
枪支文化,美国的痛
“这样的恶性事件在美国此起彼伏,美国为什么还是没有找到彻底防范的方法呢?”日本电视台20日的疑问让人想起美国频发的枪击案件。美国AltFilmGuide影视专栏作家扎克·吉尔20日在其博客上感叹说,离事发影院不远处就是1999年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事发地,以该事件为蓝本的电影《哥伦拜恩超级大屠杀》就探讨了美国枪支泛滥的问题。
俄罗斯《观点报》称,美国枪支管理松懈,枪支暴力和枪支致死率居发达国家之首。美国每年有3万多人死于枪支暴力,20万人因枪支暴力受伤。日本NHK电视台20日报道说,在美国,学校、商业设施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发生枪击事件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德国《世界报》还举了近5年来美国严重的枪击案:2007年4月,一个来自韩国的23岁学生在弗吉尼亚大学校园杀死32名学生,两位教授,26人受伤。2009年11月:美国军队心理医生在美国最大的军事基地胡德堡枪杀13人,30多人受伤。报道称,一个杀人狂魔的举动是疯狂的,但这种不确定性,人类将可能不得不忍受。
时殷弘认为,这次枪击案与美国的持枪文化有关系。美国大部分州这么多年来一直允许老百姓持枪,只要没有犯罪前科的人,持枪都是合法的。这样的持枪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早期美国西部边境大片荒野,牛仔们有持枪的需要,这是客观现实决定的,也在逐渐发展中演变为美国独有的持枪文化。不过,正因为美国独有的持枪文化,美国暴力犯罪事件才比世界上很多国家多,相比用拳头、刀子,枪击显然杀伤性更大,带来的暴力威胁也更大。
此次枪击事件会不会成为禁枪的转折点?就在事发前的一天,美联社以“鬼鬼祟祟的控制枪支方法”报道称,枪支控制倡议者和奥巴马总统正在纽约“急匆匆”地完成一项被称作“联合国武器贸易协定”的国际协定。屡屡在国内受挫的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国际领域,希望通过“曲线方式”实现他们在国内向来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过,德国《焦点》周刊评论说,枪击事件并不能完全归罪于枪支。一个真正的杀人狂魔是随意的、没有警告的情况下施暴的。这是一种社会的无力感。
在《华盛顿邮报》20日的文章看来,丹佛枪击案不太可能改变枪支管控争论。文章说,即便历史是一位导师,但就改变公众对于枪支管控观点而言,奥罗拉枪击事件起不到多少作用。从盖洛普民调结果来看,1990年,约80%的美国人表示“有关枪支销售的法律”应该更严厉,10%认为应该“更松散”或“保持现状”。但到2010年时,这两个比例已经分别变为44%和54%。事实证明,公众观点对过去引人瞩目的枪击案悲剧具有“免疫力”。人们认为这些暴力事件与关于枪支正确作用的更广泛争论无关。这就是奥罗拉悲剧不太可能改变有关枪支政治对话的原因。
治安,美国的恶性肿瘤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问题学者金灿荣20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美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容易出现暴力事件。最近几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国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频发的枪击事件,直接反映出社会的一种郁闷情绪,特别是中下层民众的不满。
“这再次显示枪支泛滥是对美国民主和国民的最大威胁。”日本时事通讯社20日这样凸显枪支问题对美国的重要性。报道说,治安问题是美国社会的一个恶性肿瘤,因为枪支泛滥,这个肿瘤日益恶化。美国人生活在恐怖电影当中的日子越来越多,这也是美国虽然是富有的国家,但并不是最吸引人的国家的原因。
英国学者萨曼莎认为,更深刻的问题是,平民可以端起枪来屠杀自己的同胞,说明很多社会矛盾已经植根人们心中,大家已经放弃通过法律或是行政诉求来解决,陷入到像“蝙蝠侠”这样的虚幻英雄主义世界里,将自己打扮成救世主或是解决问题超人,用冰冷的子弹去伤害无辜民众,借此来唤起社会的注意。她认为,最近几年在美国,尤其是在较富裕的欧洲国家都相继发生类似事件,足以体现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已在西方社会积重难返了。(记者 陈一鸣 纪双城 青木 李珍 杨明 徐盼 甄翔 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