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国民背负深刻沦丧感 从对抗中国中寻找慰藉

2012年07月27日 08:53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日本民众举行反核集会 新华社发
日本民众举行反核集会 新华社发

  原题:无所不在的深刻沦丧感

  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冒进躁动,在日本国内有很高的支持率,是部分日本国民在沉重的失落感下,从对抗中国中寻找慰藉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折射。

  无所不在的深刻沦丧感

  “早晨上班路上又遇到了‘人身事故’,京浜东北线和琦京线被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命案发生在NEC等大公司云集的田町站,那男子当场死亡”。一位东京的上班族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像这样的自杀事件,日本人早已司空见惯。日本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动过自杀念头,年自杀人数已连续14年超过3万人,平均每天有85人轻生,自杀率高居全球榜首。

  跃轨自杀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眼睁睁看着一个活人迎面扑来,瞬间离去,那份震撼可想而知。

  20年前,日本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国家,自豪到了傲慢的地步。而今,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民众陷入信心危机,极度自我萎缩。

  初到日本的人,也许感受到的是另一番景象:生活的相对富足和高保障的社会福利。正因为这样,很多年轻人懒得拼搏,更不愿到海外去打拼。一些企业招募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实习,希望能留下一些需要的人才。但这些人即便入职,也不愿签长期工作合同,很多人工作几个月就走人。不工作的所谓自由青年每年在增加,他们享受着前人创造的社会福利,迷茫、自我、缺乏责任感,成为日本新一代的特征。

  日本媒体说,日本年轻人距理想愈来愈远。积极进取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渐萎靡,那股曾经所向披靡的战斗力,亦逐渐消退。相反,“食草男”、“宅男”等新新群体不断涌现。昭和电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大桥光夫说:“日本人过去被称为经济野兽。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日本失去了这种兽性。”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出版后,狂销400万册,平均每30个日本人手上就有一本。这本描写当时青少年忧伤唯美、多愁善感的著作大受欢迎。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发出感慨:此书风行,正是当下“无所不在的深刻沦丧感”的写照。

  从对抗中国中寻找慰藉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一份中日民间团体和媒体的舆论调查显示,对中国印象不佳的日本人比例达到历史新高,同时,对日本抱有负面印象的中国人比例仍很高。

  追究深层原因,是中国的崛起及军事现代化程度加剧了日本人的挫败感。《财富》杂志日前发布了2012年度世界500强,榜单上的中国企业有79家,再次超越日本。反观日本,经济渐渐走下坡,这种反差是日本人无法接受的。他们一向认为日本在各方面远超中国,倘若被追赶甚至超越,便无比焦躁,从“对中国印象不佳”发展到“逢中必反”。

  有人找到了一个发泄悲情的舞台。在石原的煽动下,日本右翼势力号召国民捐钱“买岛”,有学者甚至叫嚣“花钱买一份对抗中国的快感”。倘若有谁不那么“逢中必反”,就没有好果子吃了。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因为讲了一些事实反对“购岛”,便受到日本外务省警告和围攻,被迫回去道歉。

  可以说,绝大多数日本人对中国的认知,源于日本的媒体和政客,甚至可以说是极右翼势力。日本的一些媒体集团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迎合日本右翼或其他极端势力,对中国大加渲染、歪曲报道,以此来激发日本的民族主义,培养“厌中”情绪。

  日益失落的日本对崛起的中国还抱有过分的战略猜忌与防范。无论在日本的《防卫计划大纲》还是官员表态中,一直将中国列为假想敌,妄猜中国威胁论。就连日印两国小规模联合军演,也被日媒拔高为“牵制中国的必要之举”。英国《卫报》评论称,与经济被超过相比,日本更担心的是中国军事发展,影响长期领土争端以及在后美国霸权时代改变地区平衡。

  自从20年前的泡沫经济以后,日本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为了维持现有政府部门的开支,日本政府只能不断地发行国债来扩大投入。日本财务省今年5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财政年度末(2012年3月底),日本的国家债务总额较上一财年增加了近35.6万亿日元,达到了959.950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6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另外,从2011年开始,日本进入“团块老年”时代,即在1947-1949年出生、1965年前后工作的人群,已经到了63岁以后拿退休年金的年龄,这一“团块“每年有700万人。(记者 徐晓红)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