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刊文称奥运促使中国人思考与世界关系
原标题:奥运促使中国人思考与世界关系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8月9日文章】题:中国的奥运争论
伦敦奥运会在中国公民中引发了涉及一系列问题的激烈争论。
中国目前在奥运奖牌榜中名列第二,但你永远想不到在他们的媒体上发生了什么。当然,有对该国运动员的祝贺,然而,中国跳水运动员的完美表现和中国男子体操队取得的非凡成就面临着被一股评论热潮淹没的危险。评论的焦点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体育运动对其意味着什么。一些评论是悲哀的,一些是愤怒的,当然还有一些是探索性的。
一些中国人担心,无论在实际意义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奥运金牌的代价都太高了。据估算,游泳运动员孙杨为获得金牌而进行的两年训练,其经济代价为157万美元。中国运动员多年来远离家人,住在训练中心,因而无法在家里有人去世、生病或有喜事时陪在家人身边。这也让一些中国人发出疑问:用失去平凡的日常生活去换取对金牌的狂热是否值得?
中国媒体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中国的奥运经历对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意味着什么。正如财新网报道的,许多中国人相信该国的运动员仅仅因为他们是中国人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人们对体操运动员陈一冰在吊环比赛中获得银牌而非金牌愤愤不平;对中国自行车选手被取消金牌、羽毛球选手被取消参赛资格愤怒不已;对获得金牌的游泳运动员叶诗文受到服用违禁药物的指控义愤填膺。
一些评论员指出,这些只不过是世界其他地区试图阻止中国获得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应有地位的新例子。比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在崛起过程中遇到嫉妒,甚至意想不到的阻碍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在其他领域的情况一样。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进一步指出,中国所能做的就是更加强大,让其他人承认并习惯于中国的强大,要改变其他人的偏见很难,但可以用事实捍卫自己。
其他一些人则采取了更慎重的态度。张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将奥运会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比较。他指出,“随着中国的发展,更刺耳的杂音会更多。关键还是要稳住阵脚,要经得起偏见的考验,要听得起正确的批评,这是中国走向复兴必须经历的国际洗礼”。“回顾历史,每个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过类似的洗礼”。
《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带着受害者心态看奥运会很累》的长篇社论。文章指出,中国在伦敦奥运会的经历实际上与任何其他国家并没有任何不同。文章说:“北京奥运,考验中国人的是如何做一个东道主,而北京奥运之后,伦敦奥运,考验着中国人如何做一个心态平和、心理健康的观众。体育不是战争,西方世界不是敌人,爱国不是护短,批评不是卖国。”
奥运会鼓励中国人就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展开广泛辩论,这两个问题在奥运会结束时也不可能解决,但这是中国公民在内部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公开讨论和辩论的证据。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庆祝的一项成就。(作者美国外交学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伊丽莎白·伊科诺米)
专题:2012伦敦奥运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