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国奥运成绩说长道短 系内心矛盾与恐惧
原题:理性面对西方对华综合征
燃烧了十多天的奥运圣火已在“伦敦碗”缓缓熄灭,围绕中国摘金夺银的各种评说却仍在延烧。
现代奥运会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体育本身,它已成为人类文明的盛会、沟通的桥梁,既见证着人类的追求与超越,也浓缩着世界的复杂与交锋。正因如此,有评论认为,金牌榜上的位次升降,往往也成为了观察某一国经济影响力与国际地位变化的权威视角。
从1984年许海峰射落中国奥运首金,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张怡宁的第100金,再到此次伦敦奥运陈若琳夺得第200金,28年间,中国体育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而日益强大,第一个“百金”用了20年,第二个“百金”只用了8年。此时的中国,更加开放、包容和自信地展开双臂融入世界。
可是,在“更快、更高、更强”的背后,来自外界的杂音和议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或质疑中国运动员比赛成绩真实性,怀疑其艰苦训练和科学方法;或渲染“爱国主义压力”,构成体育魅力之一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被狭隘地形容为“民族主义”;或由体育成绩的进步延伸到中国发展中仍然存在的短板,妄加指责;更有甚者,别有用心地谈论起冷战年代美苏在奥运赛场上的对抗,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暗怀演变幻想。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非议并不奇怪。这正如中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遇到的情况一样。当中国的经济规模稳步增长时,当中国的科学技术凸显实力时,当中国充满诚意倡导“和而不同”时,在西方某些人看来,这构成了对其传统优势地位的挑战。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他们不理解甚至不愿理解,他们不乐意看到被超越,甚至惧怕被超越。可以说,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正在进入一个充满矛盾的阶段,交织着羡慕与敌意、惊奇与恐惧、犹豫与不安,那些说长道短的“软遏制”,便是这一心态的生动体现。
随着中国的发展,更刺耳的杂音、更尖锐的批评,也许还将更多。在崛起的过程中遭遇偏见、嫉妒、猜测、议论,甚至意想不到的阻碍,是一个大国走向复兴必须经历的国际洗礼。
对于西方世界的“对华综合征”,中国所能做的关键还是要稳住阵脚,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既要听得进正确的批评与善意的建议,也要经得起偏见的考验和傲慢的挑战,更要以理性、健康的心态与务实、积极的努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变他人的偏见很难,但改变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让他人承认并习惯于中国的强大,用事实捍卫自己,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