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入世推动中俄经贸发展 优化两国产业结构
原题:俄罗斯入世推动中俄经贸发展
中国已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和多种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俄入世将使中俄经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7月23日,俄罗斯完成了入世议定书的国内批准程序。根据世贸组织(WTO)的规定,30天后,即8月23日,俄罗斯正式成为WTO第154个成员。
俄入世能够得到的主要经济利益包括:促进外贸发展和效益提高、扩大吸引外资和促进国内企业走出去、为国内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提高在世界贸易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
不过,加入WTO本身并不能保证俄罗斯顺利进入世界市场并提高俄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要使入世转化为俄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为应对加入WTO和更加开放市场带来的冲击和震荡,俄罗斯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体制和机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最近20年来,中俄贸易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已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和多种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俄入世将使中俄经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的规范化稳健化。入世将倒逼中俄贸易秩序改革,延续多年的“灰色清关”、“地摊经营”等非法贸易方式将逐步退市,双边合作的可预见性和持续性会逐步提升,两国经贸关系也将因此不断深化。
为中俄经贸合作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俄对亚太地区贸易发展会进一步加快,预计未来俄从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制造业产品进口和对该地区的大宗资源类产品出口额都将快速增长。由于中俄之间是互补性而非竞争性贸易关系,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势下,中俄经贸合作的内生动力将增强,利益交汇点增多,中俄经贸关系将加快“从传统的互补性贸易伙伴向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型”。俄罗斯在确保中国的能源及资源密集型商品的供应方面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它还是中国商品、服务以及技术出口的潜在大市场,中国输俄传统产品如轻工和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将会有一定程度下调,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也将为中国企业提供平等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机会,同时中国对俄罗斯文化产品以及服务(旅游、运输等)的进口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扩大双向投资合作。入世意味着俄罗斯投资环境会不断改善。WTO的规则将为落实《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中国企业也将在俄罗斯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对俄“走出去”或将有所突破。中国也将是俄罗斯最具潜力的投资来源地,这对俄远东地区意义尤为重大。
俄入世也将使中国企业面对新的挑战
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俄入世后,中国轻纺工业品属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商品,届时将面临更激烈竞争。同时由于入世对俄罗斯轻工、农业等部分产业会带来很大冲击,一旦由于关税降低带来进口激增,俄罗斯会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中国企业有可能遇到很大挑战。
面对更高的绿色标准门槛和技术要求。俄除承诺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更透明、更严格的产品标准管理和认证制度外,在入世承诺书中还坚持,入世后将保留采取比国际标准更严格的保护标准的权利,以符合俄罗斯联邦要求的保护水平。这意味着,入世后俄对进口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会更加提高,中国商品可能会面对更高的绿色标准门槛。
中国引进俄罗斯先进技术的难度将会加大。近年来,在诸多高科技和军事技术领域,俄对华合作的方式以出售产品和装备为主,技术转让为辅,关键技术的引进越来越困难。预计俄入世后,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市场经济意识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引进俄高新技术成果的工作会变得更加困难,条件会更加苛刻。
俄可能成为中国吸引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竞争对手。随着入世后投资软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向创新经济转型带动结构调整,俄罗斯将会分流和吸引更多的FDI。
俄入世对中俄经贸总体看利大于弊。双方需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扩大科技和创新合作,不断挖掘和培育双边合作新的增长点。
认真研究俄罗斯贸易投资环境新变化。俄罗斯会有较长一段时间来适应WTO规则,对中国企业来讲,要密切关注、深入研究、了解熟悉俄入世后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变化和调整,适应新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方式,使自己的经营和投资行为更加适合修订后的法律和政策导向,并根据市场新变化加强长期战略规划,谋求更大发展。
把握时机加快经营方式和结构转型。俄入世要求在中俄经贸中承担重要角色的民间贸易尽快转变经营方式,规范贸易秩序,拓展正常贸易渠道。
以结构调整为契机带动投资项目合作。目前中俄贸易和两国经济一样正处于从规模增长转向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俄入世提供了新的要求,使双边合作不仅要着眼扩大贸易规模,更应关注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通过一些大项目、高质量的中小合作项目带动,使中俄经贸合作结构和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在高科技领域,两国确定的战略产业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可望形成战略竞合关系,联合研发潜力巨大。应鼓励双方企业在电网改造、海洋石油、生物科技、节能技术、新能源、高速铁路、大飞机研制等新领域加强合作,提高投资项目中技术和设计的输出比重,为两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李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