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埃及有求于海湾国 与伊朗建交条件不成熟
原题:不结盟峰会何以吸引全球目光
为期两天的不结盟运动峰会今天起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100多个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派出代表参加,包括埃及在内的多国将由国家首脑带队。当前,叙利亚为代表的中东国家局势持续动荡,而美伊又在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上持续“斗法”,此时德黑兰举行声势如此浩大的峰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不结盟运动在转型
本次峰会的一大看点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到访。尽管在此之前,美国、以色列出于孤立伊朗的考虑,多次要求潘不要出席峰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甚至专门为此打电话,但最终,潘基文还是决定访伊。这一方面是因为,不结盟运动代表了联合国三分之二的会员国,其理念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联合国作为其观察员,历届峰会都派出秘书长出席,此次潘基文不愿在美、以的压力下改变传统。另一方面,潘基文的发言人也表示,联合国秘书长将向伊朗领导人施压,敦促他们解决“令人困扰”的核问题。也就是说,相对于美、以等国坚持“不接触”的顽固立场,潘基文希望采取对话的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
潘基文的出席,也显示了在当前的世界中,不结盟运动仍有其重要意义。不结盟运动于上世纪60年代兴起,在当时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中,拉起了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大旗,具有强烈的反帝反殖色彩。随着冷战的结束,不结盟运动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借此质疑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但事实上,在新时期,不结盟运动也在转型,逐渐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论坛,在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等一系列议题上表达他们的诉求。
在当今世界,这种以反映中小发展中国家声音为主的平台并不多;而由于综合国力的原因,这些国家如果不团结起来,其声音就很容易被忽视。向国际社会传达大国主导下的不同声音,不结盟运动因此具有了独特的意义。此次峰会在伊朗举行,本身就显示了它非大国主导的特色。
这种特色也体现于峰会的议题和出席者名单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介绍,此次峰会可能发表声明,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无疑是伊朗乐见而令美国恼怒的。不过,这只是对近几届不结盟运动会议表态的继承而已。事实上,自主进行铀浓缩和处理,和平利用核能,是包括南非、巴西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是捍卫自身的权利罢了,并非是在美、伊核斗法中“选边站”。另外,据悉此次峰会将邀请叙利亚冲突双方共同出席,这体现了在大国纵横捭阖的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利用不结盟运动的中立色彩,构筑解决危机的“双向通道”努力。
伊朗埃及能走多近
此次峰会另一位引人瞩目的来宾是埃及总统穆尔西。这位上任不足两月的新总统结束访华日程后,便将风尘仆仆地来到德黑兰。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两国断交以来,埃及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伊朗。
穆尔西此次访伊,除呼应伊朗突破外交孤立的愿望外,更有着埃及外交多元化的深远考虑。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埃伊两国并无重大矛盾,但由于美国、以色列与伊朗关系紧张,与美、以关系密切的穆巴拉克政权与伊朗保持了距离。穆尔西上台后,认为与伊朗缓和关系,有助于发挥埃及中东“平衡者”的作用,恢复埃及地区大国地位,而这一点,也逐渐成为埃及政界、学界的共识。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吴冰冰认为,在中东地区,埃及确实具有力量和条件,在各方之间起到协调、斡旋的作用,证明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符合埃及的国家利益。
不过,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分析,外界所传的埃伊建交,其客观条件并不成熟。当前,伊朗与海湾国家关系非常紧张,而埃及正有求于海湾石油富国,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埃及需要海湾国家的贷款等援助。因此埃伊复交需要选择恰当时机,需要开罗与海湾国家之间达成某种默契。但尽管如此,埃及总统访伊,仍然增加了伊朗与美国“叫板”的底气,具有重要意义。(驻京记者 王少喆 本报记者 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