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外交政策 从三方考量理性认识形势
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中国外交如何应对?黄岩岛、钓鱼岛……如何解读中国外交部的最新表态?广州日报邀请外交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宋荣华先生自今日起在本报国际版专设《闲聊外交》专栏。有着20多年外交一线工作经验的宋荣华教授,将以平民化的语言解读中国外交政策。
由于中国与世界联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面临的外交议题日趋复杂,中国民众对中国外交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那么,究竟该如何评判中国外交?我认为,不能把中国外交简单化、符号化,应从历史的、综合的、全球的视角加以评判。
首先,要用历史的眼光评判中国外交。新中国外交继承了众多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当时中国与14个陆地邻国都有边界纠纷。而如今,除了印度、不丹还存在边界纠纷外,中国与其他陆地邻国的边界纠纷都已通过谈判得到解决。可不要小看这个事,这给中国发展创造了和平的周边环境。此外,我们还成功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洗刷了旧中国的耻辱。
其次,要结合国家的中心工作评判中国外交。我国目前的中心任务是民族复兴、经济发展,外交必须服务于这项中心工作。回顾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交,曾经同时对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曾经竭力对非洲进行“援助外交”,当时的中国外交可谓“给力”,但其代价也相当高昂。如今,时代变了,我国的外交更加强调和平、合作、发展。当然,与此同时,中国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的,该斗则斗,有时甚至要以斗争促和平,绝不会为求得和平发展而放弃核心利益。
再次,要从当今的国际环境评判中国外交。当今世界可以用“快、变、乱”加以概括。所谓“快”,是指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对国家乃至社会的影响十分深刻。比如,突尼斯局势的变化背后就与互联网的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之“快”,对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所谓“变”,是指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美日俄德法等大国都在进行“战略调整”,都在从更高的战略意识调整外交工作,以应对变化。所谓“乱”也是全方位的,比如金融“乱”(欧债危机、美债危机)、政局“乱”(西亚北非政局一直动荡)、能源“乱”(能源价格起伏不定、能源争夺硝烟四起)。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考量,我们对中国的外交成效、外交形势和任务才会有一个更理性、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宋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