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强化亚太反导部署 或以防御之名行进攻之实(2)
以防御之名行进攻之实,亚太及全球安全面临新挑战
美国在亚太反导部署的咄咄逼人态势必将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带来震动,给亚太的安全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一直以来,美国联合其军事盟友在全球积极推进弹道导弹防御计划,随着美战略重心向亚太的转移,美在亚太地区的反导建设已经逐渐走在了全球部署的前头。尽管反导计划向来打着“防御”的牌子,但实质上,这项计划在本质上充满了进攻性。
美国联合其盟友在亚太反导部署的推进,根本目的是针对日益崛起的中国,增强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优势。如果按照美国的设想,其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弹拦截成功率达到90%以上甚至更高,那么,自冷战以来,基于有效核威慑的“确保相互摧毁”的战略平衡将会彻底瓦解。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将更加自如地扮演“单极体系”的角色,其干涉主义也将更加肆无忌惮。
同时,美国对“只能我打你,你却打不到我”这种极端优势的追逐也必然会极大地增加相关国家的危机感,从而很可能催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的快速升级,以形成“反反导”之势,甚至爆发极端的军备竞赛,来保证相关国家最起码的战略安全。
美国在亚太富于进攻性的反导步伐除了给地区安全带来不确定性,其在未来战争中能否成为真正的护身符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技术上讲,反导系统本身是一个效费比低下的战略,因为进攻性技术的每一个小进步,都将给对应的防御技术带来成倍的挑战。而且反导系统自身从预警到拦截的信息链条非常庞大,任何一个微小的断裂都将使整个工程功亏一篑。
在导弹与反导的技术博弈中,进攻导弹可以在多个层面刺破反导网络。例如,导弹可以增加“诱饵弹头”的数量和仿真程度,可以将弹头以子母弹的形式小型化和分散化,形成“天女散花”之势;可以增大发射密度和强度来降低拦截效率,或者通过进攻导弹在飞行阶段和重返大气层阶段实现“机动飞行”来躲避拦截导弹的攻击。此外,直接对反导系统的预警卫星和雷达进行摧毁,使系统致盲也是重要的反制措施。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平研究项目副主任刘易斯博士和美国前海军作战部长顾问包斯托教授曾联合发表文章,从战略和技术的角度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其实是一种虚张声势,如果美国“从战略政策上追随这些所谓‘技术神话’,将很可能导致外交政策上的灾难”。(吕正韬 曾率 作者单位:解放军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