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中国应评估中日承受力 慎重对日打经济牌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17日 13:5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原题:打经济战,中国承受力定比日本强?

  因日本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中日关系再度降温,由此引发的寒潮在经贸领域已经有首当其冲的显现。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日前表示,日方的所谓“购岛”(钓鱼岛)行为,难以避免地会对中日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舆论中已出现用经济制裁威慑日本的声音,并言之凿凿: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高于中国对日本。虽然中日经贸对峙对双方都有杀伤力,但中国承受能力远高于日本。然而,“打经济牌必须慎重,要实事求是地评估两国的承受力,理性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近日,谙熟中日经贸事务的学者如是告诉人民网记者。

  经济承受力——需客观理性评估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出口是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虽然欧美市场是影响日本经济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对日本经济而言,中国因素早已不可忽视。

  中国是目前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对象国。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11年日本对华贸易和对华出口将分别占日本外贸总额和出口总额的19.7%和20.6%。而日本在欧盟、美国、东盟之后,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高于中国对日本。虽然中日经贸对峙对双方都有杀伤力,但中国承受能力远高于日本。一旦中方启动经济制裁,可能引发日本经济危机。

  而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研究员冯昭奎则告诉人民网记者,对日本采取经济上的反制措施,理论上日本受到的影响大于中国。“但是所谓的‘承受能力’却不是光用数字就能够衡量的。”

  冯昭奎说,自2002年以来,在中日贸易中,中方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之间在生产领域内的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中日双方的进出口产品层次不同,技术含量不同。日本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中国从日本主要进口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如果进口受影响,产业链将面临断裂,对中国将产生损害。尽管中日之间的贸易结构正在逐步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转化,但总体来看,日本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方面仍占优势。

  调查显示,2011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63.48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49.7%,而中国实际吸引外资增幅为9.72%,与此相比整整高出近40个百分点。日本对华投资有力地支持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果轻率地对日本使用经济制裁,可能会导致在华日企撤离中国。

  “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自行控制在8%,对我们来说,是接近下线的。”冯昭奎说,而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一两千万。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复杂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强,如果经济不能保持适当的增速,就业市场就会受到冲击。“所以,打经济牌必须慎重,要实事求是地评估两国的承受力,理性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

  稀土战——不再是杀手锏

  在近日经济制裁日本的诸多措施中,限制对日稀土出口是讨论得最多的。不少人士表示,日本在稀土资源近期仍将倚重中国,因此中国可打出“稀土牌”。

  而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12年1到6月份,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资源下降到3007吨,仅占全部输入总量的49.3%,半年内减少了50%。而在2009年之前,日本的稀土资源9成以上都需依靠中国进口。

  “在经济制裁方面,中国是有教训的。”冯昭奎认为,2010年,日本非法扣押中国渔船船长。中国虽然没有公开承认使用了经济制裁,但事实上中国暂停了对日稀土出口,当时给日本造成一时困难。“但其实困难主要是日本叫唤出来的,他们早就有备无患,存货很多。”

  中国的稀土储量只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却承担了目前国际市场上90%的供应量。“国外也有稀土资源丰富的国家,而且有技术,这两年里他们把稀土生产搞上来了。”冯昭奎说,2010年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后,日本就重新研究了资源政策,尤其决定稀土及稀有金属不能只依赖一个国家。如今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的稀土项目,进展得都很顺利。

  “而我们总说在稀土产量上有垄断地位,但是现在其他国家赶上来了,我们却没有提高技术含量,升级产业链,在稀土产业竞争力方面大受影响。”

  冯昭奎认为,稀土已经制约不了日本,不再是一张牌。如果要采取经济制裁措施,一定要吸取稀土教训。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