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遭遇“隐性壁垒” 制约双方发展(2)
中国与东盟关系不可替代
部分受访专家认为,南海问题也是横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棘手问题。沈世顺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多年来,经济融合日益加深,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但是相对双方在经济领域的“蜜月”,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南海局势给双方合作带来不确定因素。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告诉本刊记者,南海问题将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一个发热点,中国对南海地区的相关岛礁和海域拥有主权权益,但是个别东盟国家不承认中国的主权权益。其问题的主要方面不是争端本身,而是东盟一些国家对日益增长的中国力量产生的担忧和战略不信任。
“南海问题复杂,解决需要时日,危险在于多种因素‘掺和’,尤其是在美国借口介入、多方搅局的情况下,局势可能变得混乱和难控。南海问题的大局是相关方保持克制、稳定、协商、合作。”张蕴岭说。
张蕴岭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令东盟对中国的担心增加。比如,在总量上,东盟与中国的差距在迅速扩大,2000年,中国的GDP是东盟1.8倍,2010年是3.65倍,今后差距还可能拉大。
受访专家分析,从贸易结构上看,尽管中国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进口主要是原材料和零部件半成品,而这些零部件半成品又主要来自跨国公司的内部供应,面向再出口,换言之,多数东盟中小企业与中国的市场机会无缘。特别是中国与东盟的一些欠发达成员,长期为贸易顺差,这些国家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而从中国进口制成品,物美价廉的中国制成品,对当地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竞争压力。
不少专家认为,合作共赢符合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尽管在深层次合作方面尚存多重掣肘,但是双方有必要作出一定的妥协和调整,使得在全球格局中双方利益最大化。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各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可以进一步释放自贸区的引擎作用。
另外,中国东盟要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现有的对话协调机制的作用,通过实现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标准、信息平台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从整个自贸区的角度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提升区域产品和经济竞争力。
浙江树人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陆建人呼吁,应尽快构建中国-东盟经济区。“中国和东盟在上一个10年制定的以自贸区为主的合作框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双方合作的需求了。可以考虑在自贸区和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东盟经济区。这个经济区通过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将中国的市场与东盟的市场连接为一体,在经济区内,实现货物、服务、交通的畅通无阻。”他说。
相关专家认为,对于中国与东盟关系要充满信心,尽管遭遇金融危机,但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东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东盟对华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至今年6月底,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达738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
“经济虽然不能解决一切,但是利益基础是个黏合剂。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尽管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悲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可替代的。”张蕴岭说。(记者 刘伟 王军伟 卢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