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去汉字化”后果尴尬 多位前总理呼吁学汉字
最近,韩国一批前总理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李明博,认为要根本解决韩国的“文化危机”,就应从小学开始分阶段教学生认汉字。新加坡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说,汉字不是外文,“去汉字化”过程的矫枉过正,不仅产生了文化断层,也给韩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危机。
呼吁从小学开始学汉字
“文化危机”是韩国长期面对的问题:年轻人普遍不懂汉字,越来越多国民成了“汉字盲”;而韩国的两个邻国中国与日本都是汉字大国,有15亿人在使用汉字,韩国远离汉字,虽可独树一帜,却陷入了自我隔离的孤立状态。
韩国健在的多位前总理是在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的推动下,联名向青瓦台提出《敦促在小学正规教育过程中实施汉字教育的建议书》。他们认为,“这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专用韩文’的错误文字政策,今天韩国陷入了比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还要危急的文化危机中。”因此建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分阶段学习汉字,不应将汉字视为外语,而应为国语生活正常化,和韩文一起作为‘国字’进行教育。”
汉字是争论不休课题
汉字是韩国国内争论不休的课题,甚至远在朝鲜时代,他们就开始争论汉字的存废。两千年前,朝鲜与日本一样,因为自己没有文字,又向往中国的文明与强大,主动模仿中国并全盘输入中华文明体系,其中最具体的事物便是使用中国人创造的汉字。
李氏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倾全力制造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一是力图要摆脱汉文的束缚,建立自主的语文体系;二是提供平民百姓更易学易写的文字,遂于1446年正式颁布“训民正音”,也就是自创的“朝鲜文字”(韩国称“韩文”)。但到19世纪末叶为止,朝鲜王朝还是使用汉字撰写官方文件和历史著作,包括汉文的文学作品。
北朝鲜和中国的朝鲜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逐步取消使用汉字,而韩国也在1948年公布专用“韩文”的法律,并规定每年10月9日为“韩国文字节”。不过韩国的“去汉字化”政策依然摇摆不定。尤其学校在推行“去汉字化”过程中,有时积极,有时和缓,但总体趋势还是尽量减少使用汉字。